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科普读物、教材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湖北省监利县12岁的小学生聂利却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今年8月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  相似文献   

2.
这一课研究的是声学理论,要求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实验来完成的,其中钢尺发声和弹动绷紧的皮筋发声是两个主要实验,由于材料易得,教材叙述得很详细,要求学生照着做。我认为这些实验的做法是次要的,学生一看就会,关键  相似文献   

3.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创造语言环境,开导学生“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活动有限,语言表达对他们来讲比较困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大量的插图,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使学生有话可寻,有话可说。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进行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共有几枝铅笔?”学生会说:“共有5枝铅笔。”学生还会说:“共有5枝铅笔,一个笔筒放3枝,另一个笔筒可放2枝。”学生初步感知到数的不同分解,有的学生还会说:“共有5枝铅笔,一个笔筒放4枝,另一个笔筒可放1枝。”学生对数的简…  相似文献   

5.
《发声和传声》是《自然常识》第三册的第十四课。课文首先通过铜锣发声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接着通过空气振动实验,说明声音是靠媒介物来传播的,然后讲到声波的概念和回声的产生。本课可分为2课时来讲。第一课时讲发声和传声,第二课时讲声波和回声。重点是振动发声和声波概念。  相似文献   

6.
杨春娜 《科学课》2009,(9):10-11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陈喜磊 《现代教学》2008,(11):27-27
《笔筒设计》是我对四年级劳动技术《纸盒笔筒》一课的改编内容。 我把课题改为《笔筒设计》,开拓出一片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在教学设计上尝试在教室里设置“材料站”。“材料站”中的材料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有教师根据本课“笔筒制作”内容而特意准备的东西。“材料站”的设置,大大拓宽了学生《笔筒设计》的选材领域,给学生在设计和选材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面对“材料站”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有了选择制作不同笔筒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超市里常见一种活动式组装的塑料笔筒,笔筒构成材料有:一张长方形塑料纸,一只塑料圆圈,一个圆形底面 (这些材料也可由教师自制 )。在教“圆柱”时,可用笔筒作学具,让学生先用笔筒的构成材料组装笔筒 (把长方形塑料纸卷起来作笔筒侧面,上底套上塑料圆圈作笔筒口,下底套上圆形底面作笔筒底 ),再让学生拆开笔筒,结合操作说说懂得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在具体操作之中进一步理解了圆柱的特征,并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是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  相似文献   

9.
正一、探声音的产生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答: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总结出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才更具普遍性。2.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答: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较小、较轻的物体,使其振动,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3.在观察发声体振动时应用了什么方法?答:应用了转化法。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导(一)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2.声音的传播间)听到声音的条件:由发声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经过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到达人的耳朵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产生听觉.(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不同的温度中的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在同一温度时,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臼)回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直接传人人的耳朵的叫原声,遇到障…  相似文献   

11.
一、固体传声 器材:一根铁管,长度以一尺以上为好:一只音叉(不带共鸣箱)。 实验:学生甲敲打音叉,把音叉下部紧靠在铁管的一头,学生乙手持铁管另一头,当乙听不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嗡嗡”声时,把铁管紧贴耳朵。这时,乙可以清楚地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其它固体材料如木尺、塑料尺、铜条、竹条等,都可做这个实验。 优点:1.能有效地控制发出声音的大小,发声时间长,避免了学生认为敲打铁管时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想法,使实验有充分说服力。2.一举两得,既说明了固体能传声,也说明了固体传声的本领比气体强。  相似文献   

12.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而浙教版初中科学教科书介绍了发声较轻、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例举的声带振动发声实验也不够直观。笔者敲击如下介绍的这套自制音叉,振动发声响亮,振动时间持久,现象十分明显。一、演示器装置  相似文献   

1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4.
有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内容,“自然”、“常识”、“科学”教材中都有,教学内容基本相同。鼓皮、尺子、皮筋三个观察实验也都有.尺子振动发声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拨动尺子使学生知道由于尺子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5.
蜜蜂到底是靠什么发声的?2003年年末,中央电视台特邀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学生聂利赴京,与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同台录制《小崔说事》专题节目。叶永烈著的《十万个为什么》指出昆虫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受到了聂利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曾颂平 《广东教育》2007,(12):65-65
在一些语文语句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教学时举上几例,可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更浓。下面列举一些,供同行参考。风声、雨声、读书声——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发声;敲山震虎——声音传递能量(利用噪声);  相似文献   

17.
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教师的一切手段。要求及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即经过学生的感知、想象与思维等反复的认知过程,又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指导下进行生理器官机能运动的反复练习,最后发出的声音达到物理声学指标要求,并形成心理定势,才能获得歌唱发声方法或者发声技巧。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发声,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再达到物理声学指标要求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心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反映。其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盲目自信,有的则盲目自卑,有的急于求成,有的见异…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呢 ?那就必须依靠老师给学生创造“玩”的条件 ,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获得知识。我在教小学自然教材第十二册第六课《太阳光与彩虹》一课时 ,就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玩”的条件。1 充分准备材料  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香水瓶、摩丝瓶、小型喷雾器等空瓶 ,还有若干个平面镜、脸盆和少量食油、水槽 ,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小瓶肥皂水或洗衣粉水 ,一支笔筒或小塑料吸管或喝娃哈哈所用的塑料吸水管。2 选择适当天气 ,进行室外活动  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 ,让学生分别用自己准备的笔筒和喝娃哈哈用…  相似文献   

19.
"音调的影响因素"是初中物理声学部分内容,是教材中重点的探究性实验,所占篇幅较大,也是各省市毕业考试的"高频点",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探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沪科版、人教版新老教材不约而同地采用如图1所示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的变化和钢尺的振动快慢。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塑料直尺做实验,因为塑料直尺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这样便可以进行学生  相似文献   

20.
胡四英 《考试周刊》2009,(45):174-174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教师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善于阅读、喜欢阅读的,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前背后忘;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教材,无法领会知识内涵。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