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运斤成风"与力气无关"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这里是把"运斤成风"错误地理解为力气大了。"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说的是郢都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18,(3):17-22
"神明"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神明"是由"神"和"明"两个单纯词组合而来。"神"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祗,"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神明"作为二者之合称,其本义自然与鬼神相关,是自然崇拜的神祗观念的显现,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出"玄道妙理""湛凝精神"等意义,对中国的传统观念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篇中"匠石运斤,尽垩而鼻不伤"的故事,其原文是: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郢都有一个人把像苍蝇翅膀那么薄的白粉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让石木匠替他砍下去。石木匠抡起斧子带来一股疾风,白粉削去了,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也没受伤。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匠用斧削掉一郢人鼻尖上  相似文献   

4.
"鬼"、"傀"、"怪"三者音义皆有相近相通之处,在源流上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然而关于"鬼"之本义及其文化源流的考释较多,但探寻"鬼"与"傀"、"怪"等关系的文章较少。现试将三者的意义进行梳理,认为"傀""怪"二字应为"鬼"之分化之字,又由"鬼"之形体特征后又分化出"傀""魁"等从鬼声之词。  相似文献   

5.
"苏尼"是彝族社会自古就特有的文化活动群体之一,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苏尼"有其存在的深刻文化根基:"病"的存在是产生"苏尼"的直接根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力量赋予某些命定人从事"尼"的职业,其主持的"尼"仪式是彝族人用来赶鬼治病的主要手段。在仪式过程中,苏尼用来赶鬼和治病的各种"神"力,实质上来源于自然力量和现实生活中已去世的亲人以及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的灵魂力量;"尼"仪式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等各种现实力量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6.
民间供奉的财神赵公明春秋时期为鬼,晋朝为神,宋朝从鬼神摇身一变为道教正一派的护法神。其郡望终南山一说不可信,经考证其里籍应为河南省栾川县西部倒回沟娘娘山老鸹(鸦)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地区的超自然生物中,依然能找到一个有趣的精灵世界。三峡人从一般意义上认为,人、神、鬼、灵是四个木同范畴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截然独立。神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人们对神充满敬畏、充满向往;礼祭殷勤。鬼源于人类,没有资格进入神界的人死后全变成鬼,这是因为它们生前劣迹昭彰或者德行不够,鬼多半与人为敌,这就令人恐惧。没有任何一个三峡人向往鬼。虽然,神与鬼都同样会给三峡人带来灾祸与痛苦,但神带来的灾祸似乎是人的命中应有之物,人们接受它时显得心安理得,而鬼带来的却显得何大冤枉。精灵是源于非人类…  相似文献   

8.
[原文]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②而观之者竟日.始舍③之,洋洋④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⑤焉,吾之感于中也.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⑥,数罟⑦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⑧,市不得鬻⑨,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  相似文献   

9.
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典故源于《庄予·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音ying影,古代楚国都城.  相似文献   

10.
读竹     
刘铮 《初中生之友》2008,(Z4):67-67
<正>"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惟其为此,"花木四君子"成  相似文献   

11.
《搜神记》鬼话继承了上古鬼神祭祀说,因而在确信其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与阳间社会相似的冥界,鬼具有人格化、人情化的特点。《搜神记》褪去鬼的神秘与恐怖,一方面传达着当时"鬼不过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这样一种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干宝认可鬼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现实人生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3.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帝""神"崇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现象。本义为花蒂的帝字何以成了至上神的名词,天干地支纪历中的申字何以即是神。对之进行了一种数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天地之间。此处的"圣人"不是儒家意义上的圣人,是指"得‘道’的人"。"仁",指的是偏爱的意思。"刍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地》最后四节在内容上有所深化。第12节,苑风具有儒家式圣人倾向,以为一般民众需要给予他们以价值、秩序的“圣治”,其基础在于圣人具有不容已的“德性”与高超的“神光”;而谆芒则以每个人在其自身的无治为圣治,以每个人以及所有人的自得其德为德人,以不可认知的命运与生命的未知绽放之混冥一体作为神人。第13节,通过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讨论周武王之血腥杀伐与舜之禅让,拒斥了暴力血腥与仁义伪饰,而凸显了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类生存之境。第14节,庄子以自陈式论调揭示了流俗世界欲求独得之见而陷于道谀的悖谬,在举世大愚大惑的境遇下,觉解者只能隐逸而生,持一份绝望的希望。第15节,以百年之木破断失性为喻,说明五色、五声、五臭、五味、五趣以及仁义对于人的残生伤性,吁求走出生命的自囚而迈向自由与清白之在。  相似文献   

17.
"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的系统."牛鬼"是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名叫阿旁,连称为"牛头阿旁",出自《五苦经》:"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法苑珠林》引《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牛头阿旁,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镬汤中,煮之令烂."可见,牛头阿旁的特点是力大如牛,任务是负责惩罚那些堕入地狱的坏人.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为文应当独抒性灵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19.
王通和王阳明一致认为法先王之道应在不离道之本义的前提下因时而致治;"虚文盛而实行衰"是造成王道旁落、六经不明的原因;六经本旨为扬善隐恶、导民向善;圣人述经之意不着意于梳理历史事实,乃是代"天下无明主"之世确立推行王道之根据或标准以"明赏罚"和"正人心"。  相似文献   

20.
厉鬼·瘟鬼·财神——论赵公明神格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人即认为春秋时晋景公所梦大厉是赵公明之鬼,晋时其神格由厉鬼演变为瘟鬼,蒙元时则一分为二,并以赵元帅之职强调其善神神格。至有明中期,由于宗教进一步世俗化、三教融合、宗教徒成为职业宗教者及与之相关通俗文学的盛行,赵元帅公明最终定位于财神而广为人们信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