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新兴的一所最大规模。具有中国特色的远距离高等教育学校。它是采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形式是根据远距离教育特点,以教材进行教学,相应地予以辅导而达其目的。这样,教材的好坏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获得效益和前进的关键。为了使教材不断改进、提高其质量,进行教材评估是育其重大意义的。教材评估是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谈教材评估需要晓得教育评估的概念和由来,然后谈它更可  相似文献   

2.
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张群玉同志《中国远距离教育的新形式——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管理及其特点》一文后,对于电大管理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现已收到不少来稿,本刊将陆续予以登载。本期我们发表董泽群同志的一篇专论——《广播电视大学管理试论》。作者分十章全面论述了电大的教育管理,做了有意义的试探。这对进一步开展电大教育理论的研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已经三年了,第一届全科学生已经毕业。在教学工作上,我们完成了一个全过程,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教材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电大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电大刚开办时,还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专用教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聘请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并借用他们已有的教材开课。教学方式也只能是把黑板搬上电视,即所谓课堂搬家。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突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使  相似文献   

4.
第五章电大的成绩考核第一节成绩考核的重要性电大是远距离教学,学生众多,且遍及全国各地分散学习,但要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之,考试就成为电大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十分繁重和复杂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十三大精神的鼓舞下,为了加快和深化电大的教材改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一九八七七年十二月廿一日至廿六日,在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承办了“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展览”。展览开幕前,笔者有幸在北京西南郊京丰宾馆观看了预展,并在展览期间进行了现场采访。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一尺见方的“D”字组成的展徽和“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展览”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写。两个“D”是汉语拼音“电大(“Dian Da”)二字的字头,展徽图案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电视课的片头相同。整个展览由十  相似文献   

6.
所谡校风,通俗地说,就是一所学校的作风.广播电视大学的校风,就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教师、职工和领导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下,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逐步形成的一种共同而突出的思想行为作风,是集体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广播电视大学学风、考风、教风、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它的好坏,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学校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大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上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而创办的,到今天它已有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它成功的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专学历生23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广播电视大学既担任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又担当着社会教育的功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新的形势下,广播电视大学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侧重研究了广播电视大学当代文学教材建设问题,通过其编撰/选用的历史而指出其中在文字教材和媒体教材编写/制作上存在的诸如沿用普通高校教材而忽视电大学生特殊性、不符合远程教育理念等问题,也初步提出了教材建设的虚拟、对话、人文性的方案构想。  相似文献   

9.
注重办学效益,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两者必须统一,不可偏废,这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固有的特征,也是检验一所高等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1979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是教育战线首先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一项重大改革。当时就受到国务院  相似文献   

10.
试论广播电视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9年教育部批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要求,通过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定位”,确定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教与学的模式上进行探讨,使广播电视大学办出区别于其他高等学校的特色来,从而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电大教学班,是现代化的远距离教学与我国传统教育的结合体.它是电大教育系统的基层教学实体,犹如大厦之基石、人体之手足,电大教育依托于它而获得了遍及全国的有机运行.十几年来的办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系统群体优势的作用下,在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调整教育宏观结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如何宏扬和建设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试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多样化要求各高等学校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学特色是电大提高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是电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电大明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与分工的客观依据,是电大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鉴于办学特色的重要性,文章采用文献调研、历史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电大办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入手,探讨了电大办学特色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电大办学特色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电视教材建设的方向和视听教材改革的方向。二、影响电大视听教材质量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三、重视远距离教育工艺学的学习及其对远距离教材建设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试论广播电视大学的外部环境及对策》一文旨在探索电视大学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的外部环境,以及电视大学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外部环境 任何教育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采用现代电子信息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也毫不例外地与周围环境发生各种联系。社会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有时是促进的,有时是约束或制约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要使教育最大限度地适应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经常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是理想系统;否则,系统是难以存在的。因此,经常分析周围环境,研究新情况,解决  相似文献   

15.
项目是实施继续教育的载体,成功的项目运作,是电大继续教育做强做大的关键。电大继续教育项目,从来源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引进项目;2、移植项目;3、委托项目;4、开发项目。项目拓展则主要包括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两个方面。电大继续教育项目开发和拓展的目标是打造精品项目。健全的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和过硬的继续教育队伍是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打造电大继续教育精品项目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在一九七九年两个批示中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它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形式”。两个批示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五年多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电大教育工作者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卓越的成绩,回答了国务院给予广播电视大学的高度评价。现在,全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仅辽宁电大就设置了中文、法律、财经、党政、师范理科(数理化)、机械、电气、土建、化工、热能、管理十一个门类四十一个专业,先后共招生六万六千多名。已有一万四千二百四十六名学生经三年脱产学习,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现在还有在校正式生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四名。另外,五年来电大共接受单科生和视听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级电大按照国家教委部署认真进行治理整顿,使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增强了主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理顺了外部和内部关系;加强了远距离教育理论的研究;积极地开展了远距离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电大还要继续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建立按需办学机制,努力搞好教材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继续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发达国家把继续教育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参加国际竞争的强大支柱,而不少发展中国家则把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发展本国实力的重要对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继续教育的总需求量也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质”史维一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十五年来的实践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多快好省地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型体制的高等学校。它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电大之所以在幅员广阔的...  相似文献   

20.
电大办学定位问题关系到电大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发展方向,关系到对现代远距离教育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关系到电大教育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目前,理论界对电大办学定位问题多是从外延上来认识,没有从电大教育的内涵上来界定。从教育要素及其关系考察,电大教育本质上应定位在教育要素的组合者上。只有定位在教育要素组合者上,才能解决好电大教育形态、信息传播、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