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借助主导意象、重复意象和随伴意象的设置,揭露了所谓的欧洲文明是以掠夺殖民地为目的的,揭示了文明的入侵是导致人性的异化的罪恶根源。自诩为进步的前哨象征着殖民主义的伪善,是统摄全篇的主导意象;时隐时现的十字架暗示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注定以失败告终,是一种重复意象;首任站长之死、马可拉等意象,象征着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属于随伴意象。  相似文献   

2.
布莱希特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对人物形象的辩证法塑造,使其笔下的戏剧人物充满了丰富性和立体性,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人性异化的主题。其戏剧《伽利略传》中的主人公伽利略被称为“英雄的懦夫”,他的沉沦与堕落既有其自身的复杂原因又有外部的社会因素。正是内因和外因、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伽利略的人格裂变,因而罪责在于社会而非人。布莱希特又把这一异化现象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内容相融合,从而体现出异化的时代感与社会性,达到教育观众、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理论,为当代人学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人的异化是对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割裂,是对人的本真的类本性的背离,是历史在特定阶段必经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体和私有财产的历史阶段中,异化经过暴力、权力、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自身的扬弃作了准备。当今世界已经出现的人类性问题使异化的扬弃开始作为一个观实的问题提了出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在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异化是审美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本文从异化的概念、异化产生的原因和扬弃异化三个角度谈审美的生成 ,认为审美是与异化相对立的 ,审美生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社会本质异化状态的概括,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异化性质之批判,并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从个人与个人相区别的维度规定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并不是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社会,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异化只能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在各种异化现象中,最为根本的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异化才可以得到扬弃。异化的扬弃就是在实践中使得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锋派的标志性人物,苏童对复仇题材表现出一定的偏爱,对人性恶的挖掘也令人望尘莫及。其长篇小说《米》以大鸿米店为中心场所,以"米"为主要意象,塑造了以五龙为代表的一系列复仇者。这些复仇者们从被复仇的欲望所裹挟,到依次采取复仇行动,最终善性被消耗而恶性得到显露。苏童在小说中着力剖析人性的异化,披露人性迷失的荒野,其目的不仅在于探究人性的多面,更意在通过恶性呼唤善性,引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人性或者说人的本质是追求生存优越,也就是不断超越各种形式的异化,获得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人的本性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异化的根源在于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在内的社会制度整体的设计和安排。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制度逐步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转换社会核心原则,用价值理性克服工具理性的弊端,从而构建起服务于人而不是控制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人类才能获得自由和独立,超越异化,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的创造能力来源于精神,精神是人创造发明的不竭源泉。如果生命中的创造本性被异化为非创造性的东西,那么人就有可能由于精神异化而丧失创造发明能力。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终生毫无任何创造发明,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精神被异化造成的,因此,人只有克服异化、全面占有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才能拥有强大的创造发明能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与历史上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马克思强调异化不是虚幻的,异化是在劳动活动中产生的,本质上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克服异化的现实之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一个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那就是异化的主体是人,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改造者.  相似文献   

13.
人的创造能力来源于精神,精神是人创造发明的不竭源泉。但是,如果精神生命中的创造本性被异化为非创造性的东西,那么人就有可能由于精神异化而丧失创造发明能力。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终生毫无任何创造发明,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精神被异化造成的。只有克服异化、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拥有强大的创造发明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消费异化现象是催生生态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缓解生态危机就必须克服消费异化,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追溯“异化”理论在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中的演变历程,审视人性的异化与自由两个概念在西方美学体系中不同时期的表现,以探寻主客体分裂的根本原因.在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如何以消除异化,达到人的本质的解放,实现人真正的价值,从而构建完整的人的自我与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或灵魂。劳动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中居核心地位。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 ,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必须从人及其本质的核心出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和谐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在他看来,和谐是一种最高类型的美,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它是通过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最终克服人与自身的异化而实现了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在对人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并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的现实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异化以及人的异化,其价值观在整体上是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本质的解放为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论技术异化的自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进化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异化,其自然根源在于进化与退化相统一的辩证本性;技术风险也是一种技术异化,其自然根源在于“时间之矢”使自然演化具有的不确定性;物化技术具有异化的倾向和现实的可能,其自然根源在于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排异性特性。由于技术异化产生的自然根源是不可改变的,这对我们认识技术的辩证本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的散文以探索人性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为重点,揭露了十九世纪初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人的完整性、使人异化以及对人性扭曲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自己对保持乡间自然本性的向往和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尊重与推崇,进而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现状的不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