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义的完整性”是成语的主要特点之一。 成语既然是一种定型的语素组合,那么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在成语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语义的独立性,但是独立的程度有差别。根据这种差别,成语可以分为“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三种类型。本文中,我们对这三种类型成语进行分析,不难看到,无论哪种类型的成语,它们的意义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义的完整性”作为成语的主要特点是无可非议的。 一、融合性成语 这类成语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整体的意义已经不能从部分的意义探求出来。因此,不少时候人们可以了解这类成语的每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还需要知道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等。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为此,本文从下面几方面来谈成语的活用。一、成语的借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1881-1928)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  相似文献   

3.
成语使用题在近年高考中已成为必考题,由于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结构的相对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和时间空间的习用性等特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往往心存畏惧、或耗精费神而劳而无功。下面就成语使用问题,略谈自己在多年教学中和高考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正确识记成语关键语素的语音和字形。如“既往不咎”不能写成“既往不究”(“咎”读jiù,“究”读jiū),“针砭时弊”不能写作“针贬时弊”(“砭”读biān,“贬”读biǎn),“火中取栗”不能写成“火中取粟”(“栗”读lì,“粟”读sù),“不孚众…  相似文献   

4.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在广泛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理解其意义,还要能正确运用。在成语考点复习时,要涉及成语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成语的感情色彩、搭配对象、词性及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辨析和判断。其实,复习中只要用好两个“分析法”,这些看似纷繁的问题皆能迎刃而解。其一,是指在理解成语时要用好“语素分析法”;其二,是指在运用成语时要用好“语境分析法”。具体解说如下:一、语素分析法成语是一种定型的语素组合,它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往往是某个语素的意义影响甚至决定着成语的整体意义。所以,要准确理解成…  相似文献   

5.
成语中的隐性动态和显性动态相对,它指的是成语字面上没有动词性语素,却含有某种动作行为,这就产生了成语的隐性动态。成语的隐性动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源中有动词(或成语雏型、变式中有动词性语素),成为定型成语后把它省略了。如:一刻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都有较长的历史,由于长期习用,成语的意义非常凝炼,其整体意义一般都不等于各语素意义的相加,如“瓜田李下”、“守株待色”。如果在运用成语时没有能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而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成语中的特殊语素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成语使用中常犯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一、注意“形似”成语之间的差别所谓“形似”成语,一指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但意义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等;另指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可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一笔抹煞”和“一笔勾销”等。这两类成语极易混淆,也是命题的热点,所以教师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平时要多搜集,多比较,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掌握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例1: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没有一挥而就的…  相似文献   

8.
沈泾渭 《中学理科》2008,(10):49-51
三、本体自喻。 在比喻的修辞格中,“本体”与“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更不能是同一事物。所以,如果句子中的“本体”与“如”字成语中的“喻体”是同一事物。就不能再使用这一“如”字成语,否则,就犯了本体自喻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9.
在成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中,我们常常碰到某个成语与另一个成语只相差一字的情况。命题者往往利用相差的那个关键字的语素义所造成的成语意思不同进行干扰,这就需要我们有准确地理解语素义及把握成语义的能力。现就几组常用的一字之差的成语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虚词素成语     
虚词素成语指以虚词充当语素组合而成的成语。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然而,它们黏合凝固成成语之后,则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实在意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实词。如“之乎者也”这四个文言虚词在唐宋笔记小说里常常连用,逐渐凝固起来,  相似文献   

11.
芜崧 《学语文》2004,(5):41-41
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和表义的整体性。然而,历史上的一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讹变”,或更换语素,或省略语素,或改变语序,或把甲义用作乙义,久而久之,便习非成是、合法化了。典型的例子是“明日黄花(指菊花)”,比喻过肘的事物。宋·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今天(重阳节)看到菊花盛开,想到明天(蘑阳过后)菊花谢了,枯萎了,于是产生“美好的事物会过时”的叹息。现在人们常常用作“昨日黄花”,例如:  相似文献   

12.
成语中的“数”是指成语结构中表示数目的语素,这些数语素从“一”到“十”,直至“百、千、万”,于成语中屡见不鲜,其语义成分也较复杂多变,绝大多数成语中的“数”呈各种不同程度的模糊状态。数是一种计算数量的特殊语言符号,从静态语义方面来看,它本身的功能决定了数的语义的单一性和精确性。但是这种计算数的特殊语言符号,往往在非计数的言语交际场合中出现,它和语言里的一般词语一样,要受到语言运用方面的某些规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语素一、什么是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构词单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一句话、一个句子,一层一层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就是语素.例如:我弹吉他.这一句可以分成“我”和“弹吉他”.“弹吉他”,又可以分成“弹”和“吉他”。“吉他”,是一种外来乐器的音译名称,不能再分了。这样,这一句话层层切分,分出最小的语言单位“我”“弹”“吉他”,这三个就是语素。每个语素表示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现对成语识字教学谈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若把成语看作固定词组,其构成成分可称为“词”。若依成语的作用在句中相当于一个“词”,则构成成语的成分可称作“语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按传统说法,姑且把构成成语的成分称作“字”。在教学  相似文献   

16.
拆词格又叫析词格,是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意把词或者成语拆开来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拆词的表达效果远远胜于词的常规用法,所以在日常交际中运用较多。本文拟简略谈谈使用拆词格的几种情况。一、突出语素的意思语素加语素构成词和成语,语素一旦结合,它的本来意义往往失  相似文献   

17.
1.正确识记成语关键语素的读音和字形。如“既往不咎”不能写作“既往不究”(“咎”读jiù,“究”读jiū)。“针砭时弊”不能写作“针贬时弊”(“砭”读biān,“贬”读biǎn)。“火中取栗”不能写作“火中取粟”(“栗”读lì,“粟”读sù)。“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的意义大相径庭(“孚”读fú。  相似文献   

18.
“受累”一词起初作“受到连累”讲,构词语素“累”作“连累”义,是词语的核心语素,承担了词语主要的语义功能;另一构词语素“受”作为遭受义动词,必须与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出现,表示隐含被动,其后不能再加宾语, “受”限制了词语的语法和部分语用功能.“累”出现新义——“疲劳”“劳累”义,其词性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核心语素语义变化对词义产生影响,而“受”语义虚化,用法比较灵活,允许“受+形容词”这一形式出现,因此“受累”一词生出新义——“受到劳累”.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受语用推理等因素影响,“受累”一词常使用作客气话,有“麻烦”“烦扰”之意.  相似文献   

19.
成语自1992年起单独设题,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成语辨析要看以下十点。一、看词义,成语的意义要整体理解.而不能将构成语素的意义简单相加。例1 2005年江西卷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不以为然,不认为对;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这是对“不以为意”的误用。  相似文献   

20.
由颜色语素构成的成语在英汉成语中广泛使用,形象生动,语言洗炼,富于哲理。要正确使用这些成语就必须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英汉颜色语素的对比分析揭示颜色语素在中西文化里所折射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正确使用成语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