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学人王国维先生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说的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对法律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为炎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要研究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入乎其内应当不会太难。可是要让我们完全超脱出来,摆脱各种感情上的瓜葛,俯视高瞻,那就不是件易事了。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虽是针对文艺创作而言,却指出了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简单地说,"人乎其内"就是要"钻进去"——借助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的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当中,以获得真切地感受、体验和领悟。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曾经指出:诗的特性就在于它激活了词语的全部潜能,迫使它携带远多于其在日常生活语言中所携带的丰富含义。正因为这样,诗歌强调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往往通过隐喻、象征、通感、夸张的手法,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人感到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欣赏也由来已久。吴季札观乐,即结合赏诗,孔子、孟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知人论世”等,也与欣赏有关。魏晋以来,人们欣赏诗往往别有神会。梁代钟蝾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文论的角度,探讨过诗歌欣赏问题。赏鉴诗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但要正确、深入地欣赏诗歌,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中考压轴题大多与图形变换有关,从运动变化和图形变换的角度出发,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几何直观的发展水平.于是一线的老师们对此类问题展开了研究,各种各样的几何模型就应运而生.对学生发展而言,模型思想应该具备,但不能把模型固化,既要能够"入乎其内"探内核,又要能够"出乎其外"现本质,这才是学习数学学科的本质.现以2021年山东威海卷的压轴题为例,浅析其解法的探究过程中如何跳出模型看透图形变换的本质.1 原题呈现(1)已知△ABC,  相似文献   

5.
海子 《中学文科》2006,(2):16-16
何谓“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水击三千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1)
何谓“出乎其外,人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 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能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7.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解读文本也有着很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柳泽泉 《当代学生》2012,(Z2):36-37
刚读完这一组高中生写的考场作文,我不由地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的学生,能在这几"入"几"出"之间,努力锻炼  相似文献   

9.
钱宜锋 《教学月刊》2014,(11):63-65
经过参加中考命题,笔者深深感到: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是起点低、入手容易、注重基础、知识覆盖面广.中考试题特别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其中部分中考试题大多数直接从教材取材,或适当对教材的探究、例题、练习题等进行类比、加工、改造、延伸或扩展,并不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把人生当作游戏。我从来不反对游戏 ,只是反对把游戏变成嬉戏。任何游戏都有游戏的玩法 ,说得严肃一点就是有一套“规则系统” ,这对谁也不能例外。松、柏、竹三人恰如其名 ,在遵守游戏规则这一点上皆属真君子 ,尽管竞相将菊引为红颜知己 ,但一旦进入游戏状态———哪怕是黄口小儿才玩的“剪子包袱锤”———则个个谨守诺言 ,照规则办事 ,既无作奸犯科之举 ,亦无撒泼骗赖之状。此乃“入乎其内”也。看来菊对三人的爱也是“爱有所值”———“因为松的憨厚、柏的刚直、竹的沉稳都给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以至于“难以…  相似文献   

11.
王颖 《考试周刊》2010,(45):1-1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这句话来理解高考政治复习也很合适。高考政治复习既要研究基础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钻研技巧层面的问题,但首先要"入乎其内",紧扣书本,夯实基础。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虽有"生气",但达不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出乎其外",有创新、技巧,紧扣脉搏。只有"入乎其内"后又能"出乎其外",那才可能创造"高致"。如何在高考复习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是说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既要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又要不为之所拘,从一种高度看待生活。这句话本是指诗人创作而言,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同样可以运用于经典的阅读与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既要进入文本,从语句、结构等方面对文本加以解读;又要走出文本,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谈诗歌创作与生活时曾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用这段话来理解物理教学,如果仅仅是做到了“入乎其内”,那么还是囹圄在课本之中,虽然也可以制造“生气”,但其表达的力度还是差了一截。“入乎其内”后又能“出乎其外”,才有“高致”,这里体现了创造性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机智和创新,特别在细节处理上,“出乎其外”的过程因其表达的匠心独具而更具实效。所以,“出乎其外”,应该是老师们在课堂细节处理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活动。也是教师表达自己的教学能力、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活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教师在角色意义上、实践意义上的重要技巧。教师个体对待教学过程中“事件”和“风波”的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折射出教师个体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5.
张艳华 《学周刊C版》2010,(9):129-129
教材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蓝本,它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要用智慧创新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转变的标志之一。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概莫能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教师认知、进入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  相似文献   

17.
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小说,首先要入乎其内,钻进小说的世界,让学生带着热情,主动阅读,把握梗概,理清三个问题:一是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二是故事是如何联系叙述的?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是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就是文章的主旨。其次要出乎其外,指导学生学会个性化评价,学会追问—思考—回答。  相似文献   

18.
《人间词话》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曾对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作了具体的论述:“一日熏。熏也者,如入雪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二日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三日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觉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四日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语文教学,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