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一阵子,台湾公布了一份阅读调查报告,称台湾每人每年只读两本书,吓坏了一批出版人与文化人,纷纷跳出来反驳. 对于这类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我向来不置可否,因为没有太大的社会学意义. 比起看抽象的统计数字来判断阅读状况,我更热衷从俗民日常生活里去看老百姓的阅读状况,从自己所身处的日常生活环境观察阅读状况. 以多年的观察我认为,至少台北,是个十分热爱阅读的城市.这里的台北,不是行政地理意义上的台北市,而是大台北都会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与桃园县市,总人口数约800万人.  相似文献   

2.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13,(13):45
出版界质疑台湾人一年只看两本书?近日公布的《台湾出版业发展策略》报告,称台湾人一年只阅读2本书,阅读风气不盛行,此数据一公布,引发出版业者的议论。远流出版副总编辑吴家恒表示,大家在离开学校后,会依照自己的状况与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台湾著名出版人、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最近在台湾<中国时报>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讨论台湾的阅读风气,这是出版产业基础建设的根本问题.上期郝明义先生从柏拉图看台湾阅读文化的进程,将一个人的阅读需求分为了七道阶梯.  相似文献   

4.
港澳台之窗     
台湾著名出版人、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亨长郝明义最近在台湾《中国时报》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讨论台湾的阅读风气,这是出版产业基础建设的根本问题。上期郝明义先生从柏拉图看台湾阔读文化的进程,将一个人的阅读需求分为了七道阶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数字和网络读书频道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论述了网络读书频道的类型、内容和特点,提出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发展"全民阅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台湾中央社1993年12月21日电讯,报道我的谈话:“毛泽东热莫明其妙”。我看了这条消息,不禁大吃一惊。 事情是这样:1993年12月17日,一位中央社记者来看我。她第一次来采访是今年上半年,是经过中国人民大学外事处同意的。以后隔几个月她来大陆,知道了我的地址电话,又来看过我两次,不是采访,未见什么报道。最近这一次来,也只说来看看我。先是谈两岸  相似文献   

7.
访台续记     
一、不可轻易说“最后”1994年台湾成功大学召开国际来代文学研讨会,邀请我参加,但等我把手续办下来,会议已结束。1996年全国高校古委会组团参加两岸联合召开的古籍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是由北京统一办手续,也是在临开会前才办好,匆匆忙忙,总算成行。同年11月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开新书发布会,因为我在他们那里出版了一本书,邀请我参加。因有前两次的经验,提前半年办手续,也办成了。我对台湾朋友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台,也是最后一次来台,把该看的地方都看看,以后就不再来了,因为我不愿再在办手续上耗费精力。首先是台大前文学院院…  相似文献   

8.
台湾金石堂网络书店电子书馆在2011年夏天热闹开馆。金石堂电子书馆为了邀请所有喜爱阅读的朋友们,一同体验无纸阅读潮流,在开馆期间的首波推广活动中,开放多款超人气杂志免费阅读,只要你是网络书店钛金等级以上会员,就可以一次看个过瘾。  相似文献   

9.
台湾金石堂网络书店电子书馆在2011年夏天热闹开馆。金石堂电子书馆为了邀请所有喜爱阅读的朋友们,一同体验无纸阅读潮流,在开馆期间的首波推广活动中,开放多款超人气杂志免费阅读,只要你是网络书店钛金等级以上会员,就可以一次看个过瘾。  相似文献   

10.
杨艳 《东南传播》2021,(11):40-42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对人们资讯的获取和交流方式带来影响.在农业方面,人们一改以往"看天吃饭"的农业耕作模式,借助新媒体传播农业资讯.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台湾农业资讯传播,从多种角度探讨多元化的台湾农业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1.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11,(24):40
金石堂推出电子书馆台湾金石堂网络书店电子书馆在2011年夏天热闹开馆。金石堂电子书馆为了邀请所有喜爱阅读的朋友们,一同体验无纸阅读潮流,在开馆期间的首波推广活动中,开放多款超人气杂志免费阅读,只要你是网络书店钛金等级以上会员,就可以一次看个过瘾。  相似文献   

12.
电视需要一种力量有段时间,总看台湾的电视新闻。他们的新闻时效快,大量的SNG小组现场直播。信息量大,主持人播报像机关枪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忽然有一天,觉得不对劲了。如果我没有其它获取信息的渠道,只看台湾新闻频道,我的脑子里就只会有政客的争吵、明星的绯闻和街头的暴力。我不会了解朝核六方会谈、南美政治动荡、非洲艾滋病肆虐以及印度咄咄逼人的发展潜力。是媒体遮盖了我的视野,让我沉溺于市井俚闻,津津乐道于是是非非。我欣赏台湾媒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但也绝不敢苟同他们的新闻价值观念。当然,仅仅指责台湾媒体是不全面的。观察我…  相似文献   

13.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13,(15):45
台湾力倡阅读教育从小培养为推动全民阅读,让阅读教育向下扎根,台湾教育部门"婴幼儿阅读计划"今年通过各县市公共图书馆免费提供7.2万份内含图书的"阅读礼袋",活动年龄层从往年0-3岁扩大为0-5岁。台湾教育部门表示,自2009年起推动"0-3岁婴幼儿阅读计划",四年来已赠送超过22万个阅读礼袋,每袋有两本图书、父母阅读指导手册和推荐书单  相似文献   

14.
徐辉 《湖北档案》2011,(7):26-26
2011年7月9日至16日.随湖北省档案学会公务团在台湾进行学习考察、机构访问和参观游览。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记录,以社会的眼光感知台湾档案文化的点点滴滴,我将这次访问台湾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与档案有关的片断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短评     
没有阅读快感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尘埃落定》我看了一遍,写得不好。给我什么感觉?整个感觉就是没感觉。阿来想学《红楼梦》,写整个大家族的衰落。小说整体的叙述非常沉闷。精彩的地方不多,看下来让人觉得木头木脑的,没多少阅读、审美上的快感。 它以全票入选茅盾文学奖,大概因为小说有一种异域色彩,传奇色彩,让那些评委们觉得很新颖吧。当然啦,得茅盾文学奖的那些作品,我都没有读出多大的好来。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本科生。虽然接触《新闻与写作》的时间不长,却慢慢开始喜欢阅读它。首先标题很精彩。因为以杂志封面的文字来作为判断是否阅读的标准这样的习惯,在选择杂志时,我首先看的是其封面文字。贵刊"烟花万朵献给你——新闻校检员"、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台湾岛内的受众有过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听中央台对台湾广播的听众中,青年人所占比例最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底,改版后的中央台对台湾广播在“中华之声”中专门增设了一档针对台湾青年的专题节目——《青春在线》,而我则有幸成为这一栏目的节目主持人。四年多的时间,陪伴着她一路走来,令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月刊是我最喜爱阅读的刊物之一。作为一个初涉新闻之门的我,从中获益不少。因此,刚收到今年第11期《新闻记者》,我便马上阅读起来。不料,读着读着,我竟至疑惑起来:我是不是在看小样,刊物的差错何以如此多?有些地方到了令人难以阅读的程度。我留心阅读了贵刊第11期34页,该页有篇《给读者颜色看》一文,我发现差错竟有十几处之多。下面是我查找出来的明显差错。 1、第一段第一行“实现形色化”、“形色”应为  相似文献   

19.
因考虑我做副刊的缘故,不久前,皖籍台湾《联合报》老记者吴心白先生特意邮寄一本书托人带给我,这本书是台湾副刊界老前辈、时年95岁高龄的孙如陵先生2008年在台湾出版的新书《副刊论》。孙老前辈把自己半生做副刊的经历和编辑体会写成书出版,让我们副刊晚辈看了不免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20.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版发表一篇张作绵关于老年人的文章,说“台湾没有理由不能印行大字书”。文章说,生活在今天台湾的“乱世”,大隐隐于书,可是像他这样视力太差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报的人,想作书房隐士而不可得,只得看古书或大字本英文书,但这也有许多困难,现代人不能不读现代书。文章分析说,据统计,台湾1994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已进入高龄社会,去年2000年65岁以上人口达8.4%,也就是接近200万人。按照美国的标准,台湾约有50万人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平均每人每年买一本书,一年就需要50万本大字体书。台湾每年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