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强调教师“用教材”,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照本宣科”不仅偏离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改倡导,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的学习资源,它能帮教师开阔思路而不是教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回归学生生活,找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本,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资料。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此达成共识,“用教材”成为教学活动中对待教材的理想方式,然而这一理想的实现过程远非设想的那般简单,现实的教学中大量的教师仍然困步于“教教材”。如何走出“教教材”的困境,自如地“用教材”还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5.
朱彩霞 《考试周刊》2011,(65):180-181
一、说教材:忽略或者很简单地说教材 为什么要说教材?因为说课者不是面对自己的学生。而是同行或评委,他们没有承上启下的感觉.尤其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对教材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材是课程标准意志的体现,把握好教材,落实教学的目标,必须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了说教材的过程,就很容易达到三个目的:(1)依据学习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使教学活动设计能做到重点突出,有利于说明“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分析了具体内容。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说明“我想怎样教”;(3)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说明“为什么这样教”。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数学教学材料.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教学的共同依据,是“教”与“学”之间的联结.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熟悉中学数学各年级教材的体系。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智慧.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经过专家精心组织和编写,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9.
黄阳贵 《成才之路》2009,(22):99-100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一种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凭借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生成性教学在重视“学”的同时.也不忘“教”。更强调“学”与“教”的结合。就这一意义而言.生成性教学是一种融学与教为一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用教材、教教材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认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性。“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们纷纷运用各种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过于习惯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  相似文献   

11.
例谈数学教材的合理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作为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处理教材,要确定新的教材观,即教材不再是圣经,它只不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因此,合理处理教材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将合理处理教材的经验总结出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的教学新理念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是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改变教学内容,在不理解教学意图、没有弄懂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等等,影响了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用教材教”谈一点体会。一、调整策略新课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做出适当地调整。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情况作一些调整,集中学生精力,突出重点内容,增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四年级…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自身特点,在教材留下的“漏洞”处巧妙地打上数学文化史、社会责任感、知识形成过程的“补丁”,使教材变“厚”,使教学“增值”,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深刻且更高效,从而构建学生“学”、“思”、“行”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研读教材,优化设计呢?  相似文献   

15.
教材作为知识、方法和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课标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同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也提出了诸多的不同看法。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充分而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起激活,形成富有创新、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因此,新课程的教学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一、确定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它规定了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16.
肖诃 《考试周刊》2013,(90):10-10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刘云峰 《辅导员》2009,(19):39-39
教材是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教材提供了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及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应经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变化,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资源,组织丰富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媒介,因此,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差异又使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可塑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逐步南“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前者是紧扣教材,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例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把教完教材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展和发挥;后者仅仅把教材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能紧扣教材却又不落其窠臼,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处理教材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参”。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师生教学用书,它提供了教和学的具体材料。教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依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的语言并不完全是教科书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从教材到课...  相似文献   

2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第十章为理解而教有一个小专题:教材和为理解而教,提到一个重要的误解:把教材当成教学大纲,指出教材既不是地图,也不是行程安排,而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旅行中起支持作用的旅游手册。本文以七年级科学新教材为例,通过“增加”“改编”“调”“整合”相应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