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初中地理新课程中的“活动”教材因其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师生双方均感受到“活动”平台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图件方面的强大功效。白玉微瑕,我们在使用一幅“活动”地图时发现了许多不便之处,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任华明 《学语文》2011,(5):21-22
多年以来,教材在我们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一直居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学生只是热衷于“学教材”.教师则大多停留于“教教材”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应该视教材为蓝本,我们只是“用教材”——灵活的使用教材.并且敢于挑战教材,超越教材。当然,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所以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立足教材,以生为本,铺设简约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让情境活动贯穿课堂,探究体验贯穿始终,是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恰当的活动情境,能够打动学生心灵,撞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真正行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现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切好‘蛋糕...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历史教材从结构设计到内容表述,通过学习活动把新理念贯穿教材始终,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回归。搞好历史学习活动的教学,方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今年全面推进.化学教材选用苏教版,该教材教学内容不采用描述式文本的呈现方式,而运用各种栏目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习指导栏目,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如用“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信息提示”、“调查研究”、“拓展视野”、“问题解决”等栏目提示问题和方法,对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要求.其中“活动与探究”在必修《化学1》中就有21个,其旨在让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资料,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活动与探究”的主要手段是实验,其实验的优化设计,能使教与学共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9.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等问题以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和内容选择方面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但自从2001年夏新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推行以来,不少出版社、书商纷纷把目光聚焦于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蛋糕”,谁都想抢占商机,从中尽可能多的分得一大块——一套套打着“根据新课标最新理念、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旗号,贴上新课程改革标签,面向中小学这个巨大的图书消费市场的教材、教辅读物充斥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课题组从问卷调查、座谈、专访等调研活动中获悉,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对此现象却颇有微辞——在被调查的容量为523名教师的样本中,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两年多的调查表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课程重视“教教材”,教师的创造力受教科书限制。新课程则提倡“用教材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关系到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新课程的教材观——“用教材”;学生观、教师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探究活动一般步骤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实际上过去的“教材”概念往往是指规定的文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讲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在使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一年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深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写致力于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的重要方式.”教材也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其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这些要求都对数学教学指出了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模块,是传统教学不曾涉及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与应用技能。但由于“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在每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小,且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很多常规课上,  相似文献   

16.
翻开教育期刊和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到处都在谈“新课程”并要求在教学中努力试行“新课程标准”。最近的音乐教研活动组织者让我们听了几节课,评课后我颇为迷惑,“为何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堂仍是‘涛声依旧’呢?”仔细分析,是不是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未能转变观念大胆实施;其二是新旧两种课程理念发生了碰撞……,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一、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教材如同乐谱,标准却是音乐,背谱不等于音乐。”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已不再满足于老师“教教科…  相似文献   

17.
俞李 《江西教育》2005,(1):22-23
新德育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品德课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再只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学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教材更具有弹性和张力,给教师使用资料教学留下了空间,课本本身运用资料的现象也较普遍。以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为例,在专题“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课文中就有7个资料。将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机融合,进行创新性思维认知活动,进行人文科学精神的浸润,实现学生人格、情感和观念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研读教材,优化设计呢?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越来越感觉不会教书了:“教教材”与“用教材”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教教材”就意味着保守、落后?是不是“用教材”就可以任意处理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不关注学生说什么,那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于是,情境多了,活动多了,形式多样化了,课堂也热闹起来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指责也多起来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低效等问题使人们对新课程产生了怀疑.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