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学问家刘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个“章”是“句”与“篇”中间的桥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段”。显而易见,读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领会,才能进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由字词、句及篇,这是我国传统的三步阅读法。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对三步阅读法的具体步骤作了清楚的说明。传统的阅读法特别强调字、词、句,认为“轻语言文  相似文献   

3.
清人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指出,作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一篇好作品,追求的是字词句段篇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单个词句段的优美。教学这些作品,正像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  相似文献   

4.
《今日教育》2014,(1):67-67
这篇《四时读书乐》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首“读书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书的价值、如何读书、读书的人生意义都以寥寥几句,说得清清楚楚。虽然,画面的时代已经不能穿越,但是至少我们油然而生几分感慨。  相似文献   

5.
《议论文段落教学》是王胜忠老师编写、王晓林老师编审的一本写作指南。它是经过作文教学实践印证然后写成书的。读后,觉得颇具独创性。这独创性,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它系统地拓开了作文教学一个新领域。本来,从文章论的角度看,古人的研究早就涉及过这一论题,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章句》里就提到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里,把“章”放在“句”与“篇”之间,从文章的结构而论,无疑的,指的正是“段”或“段落”。至于今天,在作文教学中,确已有不少同行在探索从段落着手指导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不过,相较之下,尚远不及王老师的《议论文段落教学》如此自成完整体系。这本书分八章四十一节,它以论述完全段(即对篇而言,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单位;亦即刘勰所谓“章总一义”的结构单位为中心,以剖析完全段的展开为重点,旁及其它;并展示了由段向篇过渡的多种方式,真说得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个小学生读了五、六年书,学了300多篇课文,可到毕业时仍然不知道怎样去读懂一篇文章:生字不会认,词语不会解,段落不会分,中心抓不住,甚至读了好几遍还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坦诚地告诉你:过去的文章都是老师“讲”懂的,不是自己“读”懂的,离开了老师便“束手无策”。而老师呢,不少人都离不开《教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没有这类书上的“现成答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也感到步履维艰,因而出现另一个怪现象——面对一张小学语文试卷上一道并不难的“阅读理解”题,好几位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你说分三段,我说分四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名的学家郭沫若,在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书中介绍了他读书的方法——“四为”读书法: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 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阅读课文,应着重指导学生把讲读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让学生运用“四读法”,层层深入地自读课文,以达到领悟文章中心、培养自学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读悟法是中国古代经典读书法 ,它是一种强调熟读 ,读中求静 ,静中求悟的读书方法。我们从现有资料了解到的古人不断吟诵、像念经式的读书方式便是此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对这种读书法最通俗的解释。读悟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它强调熟读 ,要求“书读百遍” ,要求“熟参”。中国古代学者中 ,强调这一点的 ,最典型的要推宋代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  相似文献   

11.
我的读书生活是根据毛主席的“四多”读书法来读的。毛泽东同志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四多”方法的实行者。所谓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对重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多写就是在课堂听讲后及时写听堂录,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多想,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都要心里明白。多问就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明白、不懂的地方,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在这四多读书法中,我觉  相似文献   

12.
自学一篇文章方法很多,有“浏览法”、“设疑法”、“比较法”、“入境法”、“列表法”、“摘要法”、“五步读书法”、“十步读书法”等。读一篇文章也如同做别的事一样,一件事有一百样做法,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喜欢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并向学生介绍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文章中心、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础写作第二学期(九三级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的后六章,即造句、措词、文面、叙述(含描写)、说明和说服。现将第六、七、九章的内容作一简要的阐释,以使大家有个比较全面且重点的理解。 第六章 造句 造句和措词,讲的是文章的语言及其运用。这两章和构段共同组成执笔行文阶段。文章从全篇而言,是由篇而段,由段而句,再由句而词的;若从具体写作而言,则是积字(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的。因此,造句和措  相似文献   

14.
语文八册第3课《伟大的友谊》是一篇组材十分严谨的横式结构的记叙文。它“先总后分”,紧扣中心,注意过渡,选材典型,是一篇值得模仿的范文。本文集中写了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四十年中所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友谊。从这一中心思想出发,文章一开头就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一句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他们的“友谊”,然后接连用了四个由“共同”提挈的排比句,从理论到实践,从总写到分述,写出了“好朋友”的依据,并用最后一个分句“共同起草文件”引出了这一段的末句“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这样就以又一个“共同”揭示了他们友谊的结晶,从而点明了友谊的“伟大”。在首段总写并点题之后,文章分别从生活上和事业上两个方面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相似文献   

15.
《古井》一文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边读,一边想”,教学的要求是要使学生了解“一边读,一边想”的基本读书方法,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1.抓住情景描写,启发学生领会风土人情美。《古井》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一、新旧联系 ,理解总结段 ,设计教学思路在学习《长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颐和园》和《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点。教学伊始 ,我通过一道思考题导入《长城》一文的学习 :“找出《颐和园》《赵州桥》《长城》这三篇文章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在哪儿?起什么作用?”学生不难找出《颐和园》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在文章开头 ,起总起的作用 ;《赵州桥》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 ,在文章中间部分起过渡作用。通过读书 ,学…  相似文献   

17.
章法,就是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故刘勰又云:“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法与字法句法相关,也与篇法相联,只有“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以上刘勰语,均《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好树种——泡桐》材料翔实具体,结构井然有序,是一篇较典范的说明文。如何在规定的一节课内自读好这篇课文呢?我采用了“抓住题眼,把握结构,以读促写”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句与句之间》是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一篇基础知识短文。它对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完善传统的语法系统,对语言单位的分析,都有推进作用,因此,我们对这篇知识短文要有足够的认识。一、结合知识短文,引入《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的“句群”这一概念。《句与句之间》用感性材料说明了写文章“不仅要注意文章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中的过渡句,有的单独作为一段,称为过渡段;有的在一段的开头,也有的在段中,是段的一部分.过渡句是多种多样的,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认识过渡句的作用,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过渡句:1.承接式过渡句.第八册课文《颐和国》中;“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是一 句承接式过渡句.它点明了地点的变换,观察点的转移.这一承接过渡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条理更清楚.它还有助于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即写万寿山为一段,写昆明湖为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