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贾岛《寻隐者不遇》。教师提问:大家喜欢贾岛的这首诗吗?如果喜欢,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回答(略)。这首诗短小精悍,很能体现中国诗歌虚实相生的特点。那么,中国诗到底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相似文献   

3.
<正>自有人类起,人类之间的战争就没有停止。战争离不开武器,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到古代的冷兵器,到现在的热兵器,战争中的武器不断升级。那么,未来战争中的武器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自地球上出现人类起,人类之间的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离不开武器,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到古代的冷兵器,再到现在的热兵器,战争中的武器不断升级。那么,未来战争中的武器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请看——  相似文献   

5.
正[板块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生读课题)师:诗题比较长,共有九个字,要读好它,停顿很重要,请再读一遍。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首诗是写早上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的事。师:你从哪儿知道了这是在早上发生的事呢?生:晓就是早上的意思。师:理解非常准确,那么是谁走出净慈寺呢?  相似文献   

6.
[案例]师:这学期我们背诵过一首叫《临江仙》的词(校本教材选背诗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师:知道这首词的出处吗?生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唱的就是这首词。生2:我在《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前面好像看到过。师:对了,古代作家写小说常常用一首诗或词来开头,叫做开篇之词,它能暗示作品的主题,帮助人们理解作品。《临江仙》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今天,我们也以这首词来开始新课文《三顾茅庐》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师:你预习得真好。《临江仙》…  相似文献   

7.
贾岛,这名字我是从幼年读《寻隐者不遇》认知并记住的。诗晓畅简洁,读一遍就记住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省略了问答中过程性言词,字句精炼到不能再精炼,可谓极尽炼意白描之境。他还有首《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语言平易明快,表面写剑和剑客,实则寓诗与诗人心事,颇为巧妙。我们知道,贾岛曾出家为僧,在人生态度上不免有些消极空寂,想不到他会偶有荆轲式的情怀。贾岛主攻五言诗,而他的七言绝句《渡桑乾》我也很喜欢: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9.
奥尔丁顿早年是位意象派诗人,后来写小说,他的小说《英雄之死》(1929)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本诗是奥尔丁顿一组题为《意象》的短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得蕴藉含蓄。读来口气淡淡的, 没有烈焰熊熊、急流滔滔的感情爆发。然而读一遍,再读一遍,品味一下,我们的心头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惆怅?是失落?是迷离?是缠绵?……我们终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已让这首诗吐出的感情丝缕缚住了。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11.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短诗,四个句子一问一答,说的是诗人寻访隐者而没碰上,于是就询问德者的书童(门徒).书童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文字极为通俗,琅琅上口,易背写,实在简单不过了.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往往易流于肤浅,分析起来甚至会由于感觉它平淡而没多少话可说.实际上这首诗如果能通过深入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启示意义的确是值得我们仔细咀嚼与玩味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陈然烈士所写的《我的“自白”书》这首悲壮的诗歌时,是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来作总结的。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陈然同志是在敌人威逼他写自白书,也就是要他投降时写下这首诗的,陈然同志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宣判书。学完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生:陈然同志,您所写的“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13.
杨淳茗 《初中生》2009,(4):27-29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写钓鱼的事。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六月     
六月是冰淇淋六月是泡泡糖六月被我们嚼得甜甜的啊,甜甜的六月哟六月的阳光是火辣辣的我们和阳光一起奔跑我们学会了读阳光我们也学会了读雷雨六月摇着小手我们要去远方,去远方啊,甜甜的六月哟是祖国给予我们的这首诗把六月写得甜甜的,也把我们写得好好的,我们爱美,我们爱笑,我们会奔跑,我们会憧憬……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吗?“读”本是动词,一般指阅读,可作者却巧妙地写成“读阳光”、“读雷雨”,使语言更具表现力,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六月@钟代华~~  相似文献   

16.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我在松树卡问童子:“你师傅哪里去了?”童子回答说:“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山里哪个地方呢?”“深山到处都是白云,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读后,教师问:你们觉得这首诗好不好?然后再问作者:你觉得自己写得好吗?哪一句是你最得意的?老师也写了一首和你同题的诗,你敢和我比一比吗?(老师写的诗较平淡)  相似文献   

18.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凤城市凤凰城区文化小学何淑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前出塞》 这首诗歌选自《杜少陵集》。《出塞》是汉代歌曲的名称,是歌唱边塞战争生活的军歌。诗人借这一旧歌题,前后写了14首诗,先作9首,题为《前出塞》,后作5首,题为《后出塞》。本诗是《前出塞》中的第6首,它借戍边战士的口吻,表明了对战争的看法,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新中国著名解放军诗人李瑛的一首抒情诗。最初发表在1980年《诗刊》第五期上。后收入1980年《新诗年编》,1981年9月号英法文版的《中国文学》曾予以转载。受到了普遍好评。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的立意是什么?第二,这立意是诗后凭空杜撰来的?还是有着广泛深刻的现实基础?第三,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立意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把上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