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由于电影产业本身政策变革,我国电影产业格局呈现出主旋律影片、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态势。就主旋律电影本身来说,其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呈现出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由此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国家主流电影和主流商业电影两种不同风格。就国家主流电影来说,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国家叙事将超级大片的商业元素包装进电影,形成了"新红色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成为呈现国族空间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类型,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李朝阳 《传媒观察》2012,(10):14-15
汤姆·提克威导演的电影《罗拉快跑》,在华丽、前卫的外观包装下,包含着对生命、时间、存在等抽象命题的追问,可谓"穿越"类电影的代表作。"穿越"类的电影,本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袤的思想空间,但大众商业逻辑却只纠缠于华丽的"穿越"场面或漂浮于生活表层的戏剧性。近年来,中国的各种"穿越"类影视剧更是将这一题材无情地降级,根本原因在于遮蔽了此类题材影视剧内在的艺术和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变异与承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电影生成于早期长故事片初创阶段的基础性范式,"影像传奇叙事"在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跌宕流变间变异与承续.从"十七年"的英雄传奇到"主旋律";从<红高梁>标示的"第五代"转型到整体传奇化的新世纪商业大片,影像传奇叙事的美学指征历经隐、显,却始终是新中国电影最具中国性力度的银幕显现.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西方主流商业电影的商业运作和影响力,中国华语电影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这表明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依然不够强大,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足够与西方商业电影相媲美的资本收入、市场份额以及观众口碑和品牌效应。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可见,电影软实力无疑占据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大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丁果 《传媒》2021,(7):92-94
2012—2020年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本位并持续发力的时期,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民"主体性"的呈现;在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相结合.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实主义电影更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这对其作品中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多维深入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7.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先是引进片的攻击阶段,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并开始了反击阶段;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票房份额加大。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从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对引进片的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邹崇 《视听》2016,(7):138-139
本文章从主题、故事、特效和影片本身阐述的战争意义,浅析《天将雄师》这部向好莱坞大片迈进的大制作电影的成功和不足,以期为中国商业大片制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概念电影作为好莱坞大片的操作范式,曾经在国内引起注意但未起波澜。除了电影制度和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之外,国产电影人对于电影文化传播的误区也致使如今华语大片迟迟不能走出国门,获得全球性的影响力。面对华语电影业急需成长起来的整体实力需求以及构建"华莱坞"电影产业力量的目标,本文试图借鉴高概念电影的操作流程,为后大片时代的"华莱坞"电影创作提供操作经验,并借助于文化研究中"hybridization"这个词语,为中国式大片提供走出去的内涵式文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首先要面对"类型电影"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的混乱。电影类型是对某一时期所有电影的一种笼统分类,类型电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电影成规与惯例集合的结果;二是商业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模糊。类型电影仅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低预算类型;三是"中国式类型电影"的复杂形态。由于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基础,又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中国类型电影呈现出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14.
陈小艳 《青年记者》2012,(17):53-54
何谓中国式大片 “大片”一词最早见于1994年,百度百科归纳了构成大片概念的四个必要条件:1.高含金量,包括高投资和高票房;2.高科技制作;3.高文化品位;4.大片的时长一般不少于100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大片最常见. 不可否认,大片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艺术的产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对此分析道:“大片的出现,是电影市场意识确立的标志.俗称的‘大片’来自于商业机制主导下的美国电影,大片的出现自有其背景,它符合市场投入产出的规律,还造就了电影投资渠道的国际化、多样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回首1998,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的体制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和突破,电影创作与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但年初和年底风光一时的“贺岁片”为我们电影业的市场实验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它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只要按电影本身的规律来运作,国产片面对进口大片仍有其不容忽视的竞争力。文化保护只是权宜之计,惟有切实提高竞争能力才是中国电影业的出路。1998年国产电影产量有所下降,比前几年的平均产量要低30%左右且数量上占主流的仍是政府直接投资的电影,但市场上居于主流位置的则是经过商业炒作与包装的《甲方乙方》、《红色恋人》、《不见…  相似文献   

16.
田园  李盛龙 《新闻界》2013,(12):51-55
中国电影大片在向"奥斯卡""屡败屡战"式的冲刺中陷入了一种"他者"迷思的误区。对此,应从胸襟和眼光、文化自信以及力戒急功近利等方面重新定位大片"申奥",并着重从价值观、艺术创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等方面锤铸电影品质,才有可能寻求大片"申奥"之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一个电影里经营广告的"新"兵。在电影界,成功电影元素中融入"商业"与"艺术"往往会成为一部大片,不论是荡气回肠的《神话》,还是气势恢宏的《赤壁》,还是像《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青青校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大片一般指中国拍摄的大规模、大制作、明星阵容大、投资大的影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式大片引领着当今中国电影的走向,中国电影似乎是找到了发展之路。实则不然,"高票房,低口碑"成为了中国式大片的标签,中国式大片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对国际知名中国影视研究专家裴开瑞教授的访谈,就目前影视研究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中国电影研究从民族电影范式向国家/民族电影范式的转移、纪录片与公共空间、电影大片、新主流商业电影、中国影视与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与产业相关等诸多话题,作者与裴开瑞教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梁香伟 《东南传播》2012,(11):148-150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主要讲述了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中国影片《剑雨》讲述江湖人士寻找"宝物"的故事。两部影片都涉及到了"寻找"母题,但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和价值追寻:前者通过表层"寻找"深入到精神、宗教信仰等终极价值的探索上,后者主要表现了表层的"实物寻找"及个体复仇的价值追求,艺术质量相差较大。通过比较,希望能引起我们对国产大片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