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我国出版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阅读和视听需求的持续走旺,出版物市场也在迅速拓展,出版产业的经济规模和总量正在快速增长。去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等单位撰写的《中国企业报告》公布了我国企业500强的排名。总署有关部门将新闻出版业31家集团2002年的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实现利润和从业人员等项指标与500强进行了对比研究。有关数  相似文献   

2.
竞合战略是出版企业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方式.出版企业的竞合战略主要有媒介融合、战略重组和战略合作三种形式.竞合战略下的出版企业价值链整合不仅关系到出版企业的发展优势,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进程.出版企业应按整体性、协调性、择优性和创新性原则,横向和纵向整合价值链,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转型期中小学教材出版的机遇与风险 教育是出版业的金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出版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吹绿教育出版园地.根据新闻出版年度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课本出版总码洋通常占图书出版总码洋的四分之一强.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有90%以上涉足教材或教辅的出版,大多获得可观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利基战略是创建出版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版企业目前发展得还很不均衡,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真正形成规模且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大型出版企业还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出版企业与国外大型出版商相比,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出版已经覆盖了传统出版业所有的领域,开始不同程度地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从内容上,形成了包括互联网游戏、学术、教育、文学、音像出版在内的产业体系;从互联网出版内部构成上,已经形成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产业链;呈现"商用和大众消费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游戏出版和互联网学术出版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实际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的机构和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万人,其中各类编辑人员超过1万人.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我国出版产业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指出我国出版产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数字化转型缓慢、盈利水平有限、国际竞争力薄弱等问题.作为产业宏观主体的政府应通过要素培育、需求引导、产业集群、企业扶持等策略为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与环境保障;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则应采取资源优化、数字化转型、改革深化、责任坚守策略全面助推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重点研究了知识产权战略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知识产权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是影响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出版产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影响我国出版产业发展动力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出版产业已置身于世界经济、文化这个大格局中,竞争对手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版产业面临着国外强势文化媒体的强势挑战,面临着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出版业的改革逐步深入,出版产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出版企业出现生存危机,有做大做强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出版产业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弱势,面对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研究和分析影响并制约我国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键问题,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9.
遆薇 《出版参考》2016,(4):26-2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出版产业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出版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开设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共同联合申报学位点;②邀请科研单位、出版企业负责人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④邀请科研单位、知名企业中的相关专家在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学课程;⑤其他可以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电子、网络、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不连续技术变革为出版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经营哲学转变、互补性资产价值放大、整合能力构建和新价值网络构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出版产业突围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并形成了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和IT企业主导的数字出版两条并不成功的发展路径,而出版与IT的融合才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可以通过跨产业的企业并购、战略联盟、建立产业集群区、统一技术标准等途径实现这一融合.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图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的创新增值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尚未实现高度产业集群化,增值模式简单化;企业缺乏专业人才;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版权保护力度弱等.上述问题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改进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新的增值模式;加速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化;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3.
徐杉 《编辑之友》2016,(11):13-16
特殊管理股制度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市场运行和资本运营,确保出版产业的文化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从特殊管理股的理论概述入手,阐述了国外文化产业使用特殊股权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面临的困境:旧有体制惯性依赖严重制约特殊管理股制度发挥其效应;国家层面立法重视程度不够影响特殊管理股制度的具体实施;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易使非特殊管理股股东产生不安全感,影响出版企业发展;权责不清、界限不明极易导致特殊管理股股东滥用权力.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下对策:从法律层面,修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资本运作方面,通过改变股权方式实施特殊管理股;从企业管理方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等,希冀对我国出版产业实施特殊管理股制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王志刚 《出版科学》2012,20(3):25-29
版权资源是出版产业的生命之源,因此出版企业应该重视版权业务的战略化管理。本文以部分美国出版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版权获取、版权运营、版权保护三个层面分析其经验,以期对我国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出版数字化转型时期,许多国家针对大型国际企业的潜在垄断威胁、传统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产业关系失衡、数字出版产品价格竞争问题,采取了强调顶层设计、鼓励自建数据库和销售平台、统一价格、调整数字出版相关产品国内外流通的财税政策等措施来应对数字出版国际企业冲击.这些对我国应对数字化转型也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要把出版产业这块蛋糕做大”,“要建造出版业的航空母舰”等等,一直是我国出版界的呼声。这种呼声既反映了我国出版企业的现状——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近十年内突飞猛进,产值已超过500亿元,无论技术实力和规模都已跻身于全球领先行列,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竞争优势的专业数字出版企业。中文电子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已被国外读者接受。在当前传统图书销售下降的情况下,推进内容产业的数字化开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构建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快出版产业整体格局的转变,通过传统出版产业链与数字出版的整合以及大规模营销来拓展市场,是中国出版业应对金融危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也是“走出去”的掘金点。  相似文献   

18.
2001年5月,国际出版商协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了第26届大会.德国的Diebold公司向大会代表展示了他们的"出版企业网络发展战略研究"成果.Diebold是德国IT界一家著名的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全套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支持方案,其近期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传统企业如何开辟网络市场,并向网络化转型等."出版企业网络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长达450页,内容涉及到杂志业、报业和图书出版业等传统纸介质出版业.针对目前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造成的冲击,Diebold为传统出版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如何在互联网上寻求发展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随着出版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出版技术升级的提速,国际上出版产业链延伸成为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企业在延伸出版产业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大大提升了出版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拓展了出版企业的价值增值空间.我国的一些较大型出版企业于近十年来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即在考察国内外出版企业相关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简要梳理了我国出版产业链延伸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我国童书出版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是近十年,我国童书出版产业在整个出版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增长快速的板块,也引发了出版业的重组.在童书出版发展的新格局和形势下,童书出版“走出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切并推动的课题.无论是从国家文化战略来看,还是从童书出版产业本身的发展来看,童书“走出去”都是决定童书产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