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16):79-80
日语中存在较多的表示递进追加的接续词,如「それから」、「そして」、「それに」、「そのうえ」等。虽然这些词都可以表示递进,但是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围绕「それから」、「そして」、「それに」、「そのうえ」四个词展开论述。首先分别介绍四个词的详细用法,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这四个词的使用区别。  相似文献   

2.
张莹 《时代教育》2012,(7):194-195
日语和汉语都有表示做某事很难的表达方式。本文选用最常用的两个表示困难的接续词「~にくい」和「~づらい」进行比较。这两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所以其汉译也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由于汉语中常用"难""难以"来表达困难,所以这两个词在译为汉语后其不同点往往会消失。本文以「~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两个词为对象,研究日语中的困难表现及其中文译文。本论文首先分别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和汉译;然后进行比较并对「~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两个词及其汉译的异同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词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日语中的"心""気""胸""腹"四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下都具有和汉语"心"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和汉语的"心"完全对应。本文立足词义民族性的对比,分析汉语"心"和日语"心""気""胸""腹"的对应关系和四词之间意义表述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陶魏青 《考试周刊》2011,(83):93-94
「用意」、「準備」、「支度」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准备"的意思,也都具有两种词性,既可以作为名词使用,又可以作为サ变动词使用。在查阅《広辞苑》(第五版)中关于这三个词的用法时甚至可以看到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5.
「飲む·呑む」和「吸う」有的时候可以互换,有的时候却不可以互换,因此同学们经常混淆这两个词的用法。本论文分别从动作主体是人、动物、植物以及无生命物体方面来辨别「飲む·呑む」和「吸う」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6.
侯永红 《考试周刊》2012,(16):188-189
"人气"一词解释很多,这里主要谈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的受欢迎的程度和关注度。这个词首先来自于日语「人気」(ninki),台湾演艺界首先拿来用,后来是大陆演艺界。现在这个词早就不局限于娱乐界了,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いい」是日语口语表达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多表示"好""佳""合适"等积极意义。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它同样可以用来表示拒绝或者反语等消极意义。「いい」所表达的拒绝意义其实是其本意的延伸,并符合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而「いい」的反语用法则可以看作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回声引述",即引用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或者人们的正常期待来讽刺、批评一些不当的行为。同时,这一用法亦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  相似文献   

8.
「準備」、「用意」、「支度」三个词翻译成中文,都可翻译成"准备、安排、筹备"等意思,可是在使用环境中,这三个词还是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并不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使用的,那么他们存在什么样的不同呢?本文中,将尝试从五个方面对这三个词的用法进行梳理、归纳。  相似文献   

9.
周悦 《考试周刊》2013,(73):97-98
「モレル」、「モル」、「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这几个词在日语中叫做「類義語」,也就是汉语中所说的"同义词"。它们的基本含义虽然都有"露出、溢出"之意,但在内涵上却稍有不同。本文着重从「モレル」与「モル」的异同,以及「コボレル」与「アフレル」的异同入手,其中也将涉及「モレル」和「モル」与「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的交叉异同,进而谈谈四个词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何しろ」和「何にしろ」这两个词,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作副词使用,后者属于复合助词「にしろ」前接不定词的用法。然而,「何にしろ」除了这种用法以外,还可作副词使用,作副词使用时,不仅在用法上与「何しろ」完全相同,而且在形态上还与「何しろ」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拟以这两个副词的形态为中心,通过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揭示「何しろ」和「何にしろ」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一词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的敬语使用规则严格,且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接头词,是日语敬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达的意思根据后续词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分为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和美化语四种表现形式。接头词「お」和「ご」的用法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多的疑问,下面本文着重论述「お」与「ご」的适用范围,并举例说明「お」与「ご」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八个概数词为关键词,对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制作的<中日对译语料库>(第一版)中所收录的日本原文(文学作品22篇,文学以外作品14篇)及其对应汉语译文进行了检索,并对捡索到的词例从使用频率对比和汉译倾向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使用频率对比上,「二三」的使用频率最高,词例数达233条;在汉译倾向上,「二三」之外的概数词基本都采用了直译,「二三」则呈现出不同特点,即虽汉语也有"二三""两三"(如"十二三岁""两三天")的表达方式,但日语「二三」在汉译时,却有一定比例的词例根据上下文采取了将原文数词精确化或模糊化、省略等变译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日语中否定接头词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以三字汉语中的「不」为对象,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角度。通过对词典、报刊杂志中出现的用例进行调查,筛选与分析,明确了「不」所添加的意义的种类以及其主要用法;其次,考察分析了与否定接头词「不」相结合的词的词性;最后通过原词与新形成的复合词词性比较,分析了否定接头词「不」的词性转变功能。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6.
一、对常用词,联系有关句子理解。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大多数属于常用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大海的歌》一课中「仿佛」一词,如孤立地提出来让学生解释,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查字典解决,但联系「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个句子来理解,学生会很快意识到「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 二、对合成词,先分析词素,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汉语中的合成词较多,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素),每个词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例如《晨读》一课中「思索」一词,「思」是熟字,学生知道它是考虑的意思,「索」是生字,让学生查字典,联系词句会选择「寻找」这一义项,「索」与「思」合成思索,是考虑探求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来理解,学生会用思考等近义词解释。  相似文献   

17.
谭爽 《林区教学》2009,(1):72-74
「気にする」的意思是有意识地礟哪臣虑椤霸趺囱?怎么做",不停地想。「気にする」可以与命令和请求的表达方式一起使用,并且通常会用到「少しは」「もう少し(は)」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気になる」是指心里惦记某件事很难静下心来,具体地说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由自主地惦记某件事,感到不安,会担心那件事情怎么样了。「気になる」与「見える」「聞こえる」等词一样,都是与本人的意志无关,是自发的表达方式,所以不能与命令、请求、禁止、希望、意志、劝诱等表达方式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8.
「言う」和「話す」两个词均为表现语言行为的动词,表示说话这一语言活动,汉语意为"说"、"讲"。但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相互替换的。本文将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和分析上述两个动词在使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てならない」、「てたまらない」、「てしかたがない」这三个句型的含义和用法很接近,使用时难以分辨,很易混淆。三者很多时候可以互换,但是语感和用法上又有很多细微差别。从语法角度分析三者存在一些固定差别,更主要的是从实际语用角度考察,三者的使用频率及与固定词的搭配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可以看到语法判断的不同侧面,以及语法上无法分辨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李孟欣 《考试周刊》2011,(42):108-109
日语中「まあ」作为谈话标记语,属于感动词·间投词的一种。本文主要从性质和功能两个方面,对「まあ」所出现的句子进行探讨。从性质上主要论述了「まあ」的使用条件和出现位置,从功能上「まあ」既能反映出说话者内心的信息处理过程,又有利于听话方给予信息上的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