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感知“矛”“盾”,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看了一个动画片,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相似文献   

2.
多余的"近"或"多" "达"和"近"不能同时跟数字构成短语,同样在语用中"近"和"多"也不能跟数字连用构成短语.但是,媒体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请看下例. ① 与涉案者周旋了近半个多月,蔡方旭终于获得信任,成为卧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13日] ② 小石的账面资金已超过12万元,比本金翻了近4倍多.(...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学生做起了买卖 《成语故事》中第一则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当这个卖矛卖盾的人在街上叫卖时,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当别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时,他就哑口无言了。这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纽扣"一点通——谈"纽"与"钮"将"纽扣"写成"钮扣"的还真的不少。《人民日报》报系旗下的22家报刊在近7年中,就有177篇文章是写作"钮扣"的。(据2007年7月11日"人民网·报系搜索"显示)百度网的统计更夸张,达247万,即使挤掉一些水分,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什么人们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原因还是对"纽扣"一词选用"纽"而不用"钮"的道理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自相矛盾     
正成语小故事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路人问:"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他答:"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它。"他又夸赞起自己的矛:"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路人问:"锋利到什么程度呢?"他答:"它能刺穿一切物品。"路人质问他:"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听,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回答了。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存在的。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自相抵触。  相似文献   

6.
<正>寓言《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思维的火花”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课文讲述了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在统编教材中,在此之前就编排了《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展现古人思维能力的文言文。但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表述看,明确提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尚属首次。因此,《自相矛盾》一文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和倾向性问题,是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如何看待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呢?陈涌同志在《从两个剧本看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载(《人民日报》1980年8月19日第五版)一文中,就话剧《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和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谈了自己的意见。文章谈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自相矛盾》中有个著名的故事,楚国有个人,在卖一把能刺破世界上任何东西的矛,和不会被任何东西刺破的最坚固的盾。韩非把这种不能同时成立的两件事,叫做矛盾。的确,"矛盾之说"形象地描述了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精髓,但是也给很多人留下了臆断的空间,问题就出在这个"非黑即白"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漫话矛盾     
矛是一种进攻的兵器,用以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兵器,用以保存自己。矛和盾,体现出战争的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表现了战争有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古代战士作战,一手持矛,一手持盾,这真是把进攻和防御结合于一身了。就一个战士来说:进攻是主要的,防也还是为了攻;而攻得敌人陷于所谓“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的困境,这是攻得好,同时又达到了《孙子》所说“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地,因而这也可以说是最积极的、最可靠的防。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第六八节中,从矛和盾,讲到了战争的目的,讲到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讲得很深很透,不仅是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又讲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一开始,就在黑板上画一支长矛和一个盾牌,标上“矛”、“盾”二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时候有个寓言故事叫《自相矛盾》,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先吹嘘他的矛说:我的矛什么样的盾都能刺穿。一会儿又吹嘘他的盾说:我的盾什么样的矛都刺不穿。旁边的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没话好说了。  相似文献   

12.
201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3年8月21日征求意见稿)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在武汉市硚口区井冈山小学,这项工程已悄然实行了3年。五(1)班学生周亦茜曾这样向她邻居家的孩子描述:"在我们班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仰望星空"一词渐渐流行起来。究其原因,当然与温家宝总理发表在《人民日报》(2007年9月4日)上的那首诗《仰望星空》有关。今年以来,对于"仰望星空"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了。温总理曾对"仰望星空"作了简单解释,即"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  相似文献   

14.
正"合"+谐≠和谐——谈"合、和、阖"本以为报纸上天天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不会再有人把"和谐"写成"合谐"了,没想到,《人民日报》报系旗下22家报刊,从2000年至今竟有8家共20篇文章中都将"和谐"写作"合谐"("人民网·报系搜索"2007年4月4日)。还有一例是《江南时报》(2007年2月10日)上的一篇文章:"遵守工作规范,创造团结合谐的工作环境。"这只是就"和谐"这个词来说,其他"和""合"不分,互相替用的例子还很多。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用粉笔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画了各种盾) 师:同学们,黑板的左面是—— 生:矛. 师:右面是—— 生:盾. 师:现在,你们就是卖矛的和卖盾的,能够夸夸你们的矛和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绍. 生:我的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是要后悔的. 生:我的矛天下无双,谁见了都要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吧. 生:别把牛皮吹破了吧.你看,我的盾就不怕你.所以,要想保命,抓紧时间买吧.  相似文献   

16.
【阅读指向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安排了《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4篇课文。这4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运用举例来说明道理的方式展开故事。本次,我们也将学习这种方法。比如《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二者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  相似文献   

17.
矛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矛盾》矛是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指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矛盾”一词来源于一个古代故事,有个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特别坚固,最锐利的长矛也刺不穿;随后又夸耀他的长矛特别锐利,最坚固的盾牌也挡不住。当有人问他:用  相似文献   

18.
三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笔者发表《“一分为三”新议》①和《再论矛盾“一分为三”》②之后,学术界展开了争论,现在还有不少同志仍然持怀疑态度。本文拟就学术界有关对矛盾“一分为三”论题的责难和疑问进行回答,题为《三论矛盾“一分为三”》。何谓矛盾?“矛盾”一词来自楚人卖矛又卖盾的典故。矛,说的是一种进攻武器,盾,说的是一种防御武器。在两千多年前作为武器来说,两者是非此即彼的。但是,自1915年坦  相似文献   

19.
(一)它(按:指《银河湾》)抒发了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青年一代的理想、道德和情操,……。(1982年8月11日《人民日报》:《诗情画意泥土芳香》)  相似文献   

20.
(1)假若把青山喻为一道翠屏,太湖比作一片明镜,那么,陶都就应该是一位美轮美奂的靓女,她正在这里聚精会神地为艺术作着奉献。(杨国民《有缘是陶都》,《人民日报》1992年5月18日)(2)水不仅多而且好,无论多深总能清澈见底。阳光折射出层层涟漪细细碎碎,美轮美奂。(《水的情怀故乡的水》,《人民日报》2001年9月6日)(3)《芝加哥》巧妙地在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戏剧框架中制作了一道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原汁原味的百老汇视听盛宴美国音乐剧〈芝加哥〉岁末进京》,《人民日报》2004年11月5日第九版)以上三例,有关“美轮美奂”成语的运用正确与否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