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雯  朱华 《考试周刊》2011,(46):36-38
本文从词语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研究了顺应论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应用。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选择顺应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并分别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性四个方面进行语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顺应论。本文从他的顺应论之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关系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角度来探讨Verschueren语用理论对广告语言创作的启示和诠释力。  相似文献   

3.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4.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来,网络媒体上非作格动词性成分带宾语现象日益增多。首先分析了NP1+VP+NP2的论元结构,认为NP1为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 NP2为表示人或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而动词VP为在语义上关涉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协同动词、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然后分析了NP1+VP+NP2结构的构式义,觉得当VP为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时, NP1一般为得失主体。而当VP为协同动词性成分时,则VP1、 VP2都可以为得失主体。最后通过NP1+VP+NP2结构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认为语义是语用的一个基础,而语用又是影响句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文章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动态顺应在文学语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也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以4名不同年龄的汉语学前儿童为例,运用观察和录音的实证方法,调查分析汉语学前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方式与特征。内容包括:语境关系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语言结构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动态的顺应中的语用习得;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与语用能力习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吃"是一个高频的动作动词,以动词"吃"为核心与名词性宾语即"NP"组配而成的"吃+NP"动宾结构是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以往的研究者用不同的语言理论与方法观对"吃+NP"动宾结构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涉及到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论文从语用学的研究角度,尝试根据Verschueren主张的语言适应理论,对以"吃+NP"动宾结构为句法框架的惯用语内容进行分析,即对语用主体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选择此类惯用语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证明该类惯用语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适应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海外英语》2011,(13):329-330
提要:"很+NP"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它频繁地出现在汉语报刊杂志及日常生活的口语中。该文在简单介绍了典型性理论,归纳了"很+NP"结构中NP的类别,在其基础上,主要从语用、语境、语体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它们对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他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本文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对重复展开研究,讨论了重复结构的类型及其语境顺应性.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使用重复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重复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提出动态的语境观,认为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语言、顺应语境的过程.顺应论的语境顺应现很好地解释了外事口译语境动态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指导口译员理解外事语境对译语词义选择及语言结构选择的制约,并能发挥能动性,灵活地选择译语,获得最佳的译语质量和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阐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强调语境在交际中的动态生成特征。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凸显对于生成语境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动态语境往复激活和展开的过程有赖于发话人和释话人元语用意识凸显度的上升。尽管元语用意识具有不可准确测量性,但其对于交际语境构建和话语意义生成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在顺应论框架内探讨动态语境构建中元语用意识凸显的特性和作用,以及元语用标记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语用顺应论视角,研究客家土楼旅游宣传手册英译策略的选择,指出客家旅游宣传手册翻译是一个动态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要在保留客家传统内涵的基础上,从语言结构和文化语境这两个角度对源语和译文作出动态顺应,使客家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促进土楼旅游业的发展。研究拓展了语用顺应论在旅游宣传材料中的应用领域,对土楼旅游景点和客家文化的宣传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来分析,论证语类的成功口译过程呈现了听辨、分析、推理、综合、理解的动态思维线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译员要动态地选择顺应对象或层面的口译策略,实现相应的顺应。  相似文献   

19.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受众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20.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顺应;社会现象的顺应,心理需求的顺应,语言现实的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