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出土材料,指出原字通过构形等手段,派生出一个分化字来记录原字所记录音义的一部分。但原字和分化字所记录的音义并没有完全独立分开,两者在较长时间内共享着某些词义,即分化字虽然承担原字的部分音义,但原字内仍然经常记录这部分音义,并没有由于分化字而丢弃这部分音义。原字和分化字长时间存在一种"词义共享"现象。对于原字和分化字的"词义共享"现象,我们要从历时的角度,分阶段考察原字和分化字何时属于通假,何时不属于通假。  相似文献   

2.
词义演变基本按照扩大、缩小和转移发展。"危"其义项的发展、演变对于古代汉语词义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把"危"字词义演变的历时层分为五个时期,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手段,根据各种古代文学史料和古文字考据成果和"危"字词义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在不同史料文献中使用频率来研究"危"字词义在各朝代的演变过程和引申义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5.
"老鼠""老虎"之"老"的词性词义及其变化过程,以及"老鼠""老虎"二词的出现,一向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老鼠""老虎"之"老"没有词汇意义的观点。近年来,研究"老"字虚化为词缀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很多,但只是在全面研究词缀"老"字的时候,作为例证涉及到"老鼠""老虎"之"老"。我们认为,"老鼠""老虎"之"老"成为词缀,是形容词"老"字分别于名词"鼠""虎"结合以后,逐渐虚化而成的。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献资料出发,浅探"老鼠""老虎"之"老"最初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发展为词头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篇卷一词合用泛指书籍,分用也可分别作为量词使用,但二字在造字之初,各自的本义并不相同。许慎在《说文解字》【卩部】中这样解释卷:"厀(膝)曲也。从卪■声。"可见,卷字在造字之初并非跟书籍义有关,因此第一小节便是理顺卷字的词义引申方向。在《说文解字》【竹部】中许慎对篇的注解为"篇,书也",在第二小节,结合篇编为同源字的相关知识补足篇字的特有内涵。并在第三小节讨论篇卷分用时,阐述二字并存造成的混淆与麻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食"二字的甲文字形所体现的原初构形的意图,可以探讨它们所贮存的上古先民餐饮及其相关文化的内涵。甲文■反映的是远古人们饮用水浆的场景,饮用的方式是一种舔(?)。甲文(?)是由两个构件(或者称字素)构成,表示一盛有充足饭食的器皿——簋,有"集众米而成食"的词义特征。"■""食"二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深厚的农耕文明、器物文化、酒文化和餐饮文化。  相似文献   

8.
"搠渰"一词,其中"搠"字本无"装作"之义,"渰"字本无"痴傻"之义,但细察二字成词生义过程,其间几经转化生成的脉络清晰,"装作痴呆"之义明显。另若结合汉字偏旁互换、词义对举相关知识,由此深究,亦可探晓仅有偏旁之细微差别的"■""搠"二字实为异体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的"给"字在词性和词义上有了更广的扩展,本文从词性的角度分为动词、介词以及助词三类,并结合不同的词义对"给"字的英译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徐浩 《语文知识》2012,(3):103-105
"奇"有"美"义,前人已有论述,本文在补充更多文例的同时,借助前代训诂材料,对从"奇"得声的同源词的意义进行归纳,发现"奇"字的"美"义与其"长曲义"密切相关,于是从字形和词义上追寻"美"义的来源。"奇"字所从之"可"是"奇"字声音和意义的来源,"可"本初的"长曲木茎义"逐渐衍生出"奇"字的"长曲"、"美盛义","美"义即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试析“军阀”古义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阀"字含义随历史发展不断变迁,到宋代表意功能大致完善,"军阀"也首次在这个时期出现。研究"军阀"古义形成经常引用的"阀阅"左右之说是错的,"阀阅"最初指乌头门的两颗柱子,后来演化成指代特定规格的乌头门。宋文献中的"军阀"指的是军功。这个涵义为后来的文献所沿用,与近代"军阀"的含义不相通。近代意义的"军阀"从日本引入,在中国又加以本土化。但从渊源上来说,近代意义的"军阀"是"阀"字词义演化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13.
"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隐含到呈现"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峰"呈现为"山峰"是"从隐含到呈现"的一组典型例证。"山峰"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中,唐代至明代的使用频率较低,清代时使用频率增高。"山峰"一词呈现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是词义泛化,二是词义抽象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 N所 V”,语法学者基本上持两种意见 ,或认为它是被动句式的标志 ,或认为它是动词“为” 定语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笔者立足于历时的角度 ,认为“为”与“所”一开始的结合比较松散 ,存在着由实词义向被动句式标志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为 N所 V”没有保留最初的实词义“为”与“所”字结构的简单相加 ,从表被动的方向发展下去 ,成为被动句式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饶"词义丰富,在古汉语中它不仅有实词义,还有虚词义。虚词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保留。从以下三个方面问题探究:(1)其意义的演变情况;(2)词义虚化的原因;(3)从"饶"及由它组成的双音虚词来探讨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与让步连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就当前研究俗文字的学者多把同音通用字排除在俗字之外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从"正""俗"字同质对应概念、古今学者有关俗字的论述及字例、汉字为意音文字的属性等角度进行讨论,认为由规范角度将文字的地位关系划分为同质对应的"正""俗"概念,其"俗"必包括同音通用字。在此基础上进而将"俗字"分为属汉字构形学范畴的"形俗"和汉字字用学范畴的"音俗"两类。对"形俗"字的研究,借助于文字在文献具体语境所适宜的音义,探究字形的构成,研究的中心是形体,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俗字构形的总体系统所包含的规律;对"音俗"字的研究,借助于文字的声音所承担的该字在古代文献具体语境所适宜的词义,研究的中心是字的使用,属于汉字字用学范畴。如此,才能把握汉语俗字构形规律及文字使用全貌。  相似文献   

20.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