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本文说说该文的说课稿。  相似文献   

2.
《雨巷》通过选取特定的环境营造特定的氛围,表现了作品中人物的忧伤以及幻灭中的追求和失落中的渴望。其意境优美,措辞浅显易懂,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它继承了我国旧体诗词的精华和西方诗歌的精髓。对它的解读因时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百读不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正>上完《雨巷》第一课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这首诗歌为何以"雨巷"作为标题?我反问她,你想想看,从标题入手,从诗歌意境入手,从人物情感入手,你觉得,这些方面的内容与"雨巷"两个字有什么关联呢?我的反问当然是在具体地启发她的思路,开阔她的思维。学生说,从标题来看,"雨巷"两个字比较简洁凝练,生动直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从诗歌  相似文献   

4.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寂寥的雨巷。烟雨迷蒙中,捧一束蓝色思绪,淋漓在心之弦上。飘忽而忧郁的眸子浮起一层淡淡的水雾,迷蒙而凄切。然而,先生,你不觉得雨巷深处,有一支含蓄的丁香默默地在等你吗?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雨巷>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揭示了"丁香姑娘"成型的过程,并对叶圣陶给予<雨巷>的评价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写诗人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这是从表层上得到的认识。透过表面层次,我们会看到这首诗的象征性非常鲜明,诗人铸造的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个性统一的艺术世界:它既有对诗人童年、少年生活的触发,更有对诗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忧郁和苦闷的复杂心绪的抒写。  相似文献   

7.
《雨巷》读解姜飞七十年前,当戴望舒于不经意间顷刻挥毫而作成《雨巷》时,他大约不会想到这阕短章会在二十世纪未依然引人注目,甚至不少大学者也纷纷捉笔评点,却又待论殊异──台湾余光中先生论道:“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9.
知道戴望舒是在高一,走近戴望舒是在高二,这样一个进程中,没有桥梁,有的只是他的一首《雨巷》。我想,我很想,如果可以,我也试着写一写我的“雨巷”,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雨巷,更没有雨巷让我漫步其中,让我从容地品尝我的忧伤。《雨巷》写得很轻柔,很凄婉,很清幽,也很隽秀,甚至有些缥缈。诗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正是对我落寞情怀的另一种表达,与我心中那根不安份的琴弦产生着希望中的那种共鸣。尽管如此,我却与戴望舒有着极大的不同。说是共鸣,只因为他有一首符合我目前心境的《雨巷》,它有着我一直喜欢的那种韵调,更有…  相似文献   

10.
刘苗苗 《海外英语》2016,(15):120-121
《三十六计》中采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内涵深刻,妙趣横生,但是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难题。以孙海晨译本为例,该译本中多采用直译的手法,翻译出隐喻中的喻体。但是,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由于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些计谋采取直译的手法无法让西方读者真正领会喻体背后的本体和计谋真正的内涵。因此,在翻译《三十六计》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背景知识、思维方式等,适当地增译,以在目标语言中达到和源语言近似的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11.
郑华 《学语文》2006,(4):11-12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学生能说出“丁香”的文化内涵; 2、说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相似文献   

12.
师:老师给你们唱一首歌,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以及其中的故事。(师深情地演唱《丁香花》) 生(甲):这首歌叫《丁香花》,讴歌的是一位乡村女教师。她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积劳成疾。她死后,她的学生在她的坟前唱的就是这首歌,并在坟上盖满了丁香花。  相似文献   

13.
(上课前五分钟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幻灯片展示歌词,创设氛围导入。)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4.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15.
王春燕 《学语文》2014,(4):22-23
【学情分析】《雨巷》系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而诗歌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较难驾驭、难以出彩的一种教学,涉及到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语言锤炼、思想内容的评价等各个方面,学生刚上高中,对语文有一种期待且畏惧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好,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不仅会损害诗歌这样一种极美的艺术,也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难以培养他们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来定位文本、确立目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雨巷》进行了教学设计,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7.
谢佳 《教学随笔》2016,(4):156-157
本文对《雨巷》进行了教学设计,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统一,并明确定位高中教育是面对大众的、基础性的、普及性的教育.余应源教授在<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一文中也指出:"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的第一位的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语言艺术能力."因此,他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核心强调的是通过语言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这就启发我们认识高中语文既不是单纯的文学鉴赏,也不是生硬的语言规律灌输,语文能力的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上通过一定的言语技巧训练来提高,即在辨别、体悟、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如<静夜思><鸟鸣涧>等,古诗有什么特点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呢?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理念】《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一年级新生而言,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意象,透过意象理解诗歌主题。因此,在授课环节中,为避免生硬、艰涩地向学生讲解意象,根据本课实际,特设计构建故事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让让全体学生参入其中。同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本文中丁香姑娘这一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