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 《自然之道》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误救一只探路幼龟,导致巢中龟群险遭全军覆没之祸的故事,说明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的深刻道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自然之道》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故事。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下面的教学片段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悟道"的新视角。【片段回放】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替作者和游客反思了很多"愚不可及"的行为。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向导。你认为向导的表现有"愚不可及"的地方吗?你能替向导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失吗?生(向导):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生(向导):原本想通过事实教育大家,没有想到酿成这么大的悲剧。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分悲伤。读出他无限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指向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编写,《自然之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儿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那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坚持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导致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食,自然的规律使我们震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翔实,通过黄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自然之道》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误救一只探路幼龟,导致巢中龟群险遭全军覆没之祸的故事,说明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的深刻道理。教学本文,除了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之外,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接受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自然之道》(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其中一些环节令人深思。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他们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成群的幼龟在错误信息的诱导下鱼贯而出最终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自然之道》(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其中一些环节令人深思。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他们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成群的幼龟在错误信息的诱导下鱼贯而出最终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一幕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与愧疚之中。  相似文献   

8.
这天天气特别好,阳光越过窗棂射进教室,金灿灿的阳光铺满讲台。我正在给学生讲《自然之道》一课。初读了课文后。有学生发出质疑:“我极不理解向导的言行,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真的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自然之道》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生物学家向导的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让我联想到听过的一些阅读课,不尊重文体特征,随意曲解课文教学内容,让人啼笑皆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人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食肉鸟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  相似文献   

11.
《自然之道》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以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故事。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听了一节课,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课文《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我们"一行七人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要求一个生物学家向导从嘲鸫口中解救了一只探路的幼龟,从而使得巢中其他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随即鱼贯而出,结果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将头探出巢穴,欲出又止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  相似文献   

14.
这天天气特别好,阳光越过窗棂射进教室,金灿灿的阳光铺满讲台.我正在给学生讲<自然之道>一课.初读了课文后,有学生发出质疑:"我极不理解向导的言行.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真的生物学家." 这个学生居然怀疑起向导的身份!要是在以前,我会直接否定他的看法.学习课改精神后,我注意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介绍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不顾向导劝阻,拯救了一只正要离巢的幼龟.由于他们的错误举动导致许多幼龟丧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在《笔记》中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深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也曾把眼睛的活动变化作为人类情绪的表现之一。眼神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们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眼神自然流露出来。眼神配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出于好心,他们不顾向导劝阻.赶走食肉鸟,强迫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边城》是沈先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故事在极具湘西特色的自然元素中拉开帷幕,抒写了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和邻里人家的友情,描绘了湘西优美纯净的自然、人文风光,将人、事、物完美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读者触碰到了一个与外界乱世隔绝,与现代文明毫无沾染的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一、《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边城》笔调优美古朴,故事平静感人,人物鲜活生动。  相似文献   

19.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