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冰冰  赵威  李政旸  杨慧 《资源科学》2019,41(10):1871-1885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长江经济带分区及全局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既有利于提升上、中、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又能为长江经济带早日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借鉴。基于邻近关系、地理距离、经济引力模型的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局和分区两个层面入手,探究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3种权重矩阵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各市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更倾向于受到相邻市域的影响。②从全局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最显著的因素。③从分区层面看,上、中、下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经济政策对上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对中游地区外向型经济产生最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连接度指数对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最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全面考察经济结构调整的多维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现“一荣俱荣”的空间特征。(2)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对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结构红利”,即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增促作用;人口结构调整与本地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3)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对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归咎于竞争效应,要素结构调整对相邻地区经济韧性产生消极影响;人口结构调整与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呈“U”型关系。最后,在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挖掘经济转型发展“结构红利”、构建“中心-周边”联系网络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集聚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质量,为探讨经济集聚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效应,本文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等方法,考察经济集聚与工业废水排放的空间分布与聚类状况,解析经济集聚对工业废水排放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并...  相似文献   

4.
赵金金 《软科学》2016,(10):53-57
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旅游经济自身特性,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是最佳研究模型;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内生技术、制度质量驱动型;旅游资源禀赋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的"截流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的负向扩散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旅游专利数、地区价格水平的作用均不显著。据此,提出实现旅游经济持续、高效增长,以及区域旅游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分析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相互关系,借鉴耦合理论建立二者的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2013年间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3年间,各省域的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类型跨越6个等级,除云南外,其他省域均达到初级协调发展类型,但并没有省市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型;空间上,东中西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三级梯度递减规律;时间上,长江经济带覆盖区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运用市场化手段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果经济化效率,带动经济发展等建议,并为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之间耦合协调发展提出5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境压力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模式给中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衡量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度的指标,生态效率可以体现某个经济单元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排放(环境压力)的一种能力,反映了经济增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文选择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费量、工业COD排放量以及工业SO2排放量作为环境压力代表性指标纳入DEA分析框架之中,实证测算2006-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IEE)指标值,并考察IEE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收敛分析方法检验IEE的收敛性,建立Tobit面板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IEE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IEE整体水平不高,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空间巨大;不同地区IEE差异特征明显且不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外资利用、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对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的IEE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的力度、方向以及显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1952-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的经济收敛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地区间经济在1952-2011,1952-1978,1979-2011这三个时间段中都呈现收敛态势,但改革开放之后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影响下收敛速度有所放缓。俱乐部收敛的回归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改革开放后,中部和东部之间的俱乐部收敛已经消失,但西部没有能够融入到东、中部经济增长的总趋势中,还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2004—2015年的专利授权量,利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门槛模型等方法,研究其创新速度的空间集聚及其门槛效应,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创新速度的区域差异呈现"四升四降"的双M型波动下降形态;城市间有显著的正空间作用且有增强趋势;冷热点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热点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冷点区向下游地区集聚;趋势面平缓,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南方向上的城市实现了对北方向上城市的赶超;资本投入和信息化水平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三门槛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4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整个空间呈现不均衡的阶梯状分布格局;(2)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结构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而认知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效应;(3)RD人力投入、RD资金投入和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呈现显著正效应,其中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最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经济带124个地级市、自治州和2个直辖市为研究单元,用专利授权量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ESDA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1年以前增加缓慢,其后迅速拉大,2012年后明显下降;相对差异在1994年以前大致呈下降趋势,其后缓慢增加,2002年后增加显著,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2009年后出现明显的下降。(2)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高的地市数量变化不大,分布较为集中,但有向中部地区蔓延的趋势,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及中西部的省会城市。(3)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空间关联特征以正相关为主,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空间格局大致稳定,长三角地区一直都是创新产出密集聚集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是低低集聚地区,高低集聚的地市主要是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区。(4)空间交互作用是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产生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科技投入和科技政策对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人才资源、FDI及通讯基础设施对创新产出也具有较大影响,传统基础设施对创新产出作用最小,而外资在区域经济中的渗透程度对创新产出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及生态廊道建设使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出现剧烈变化,研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变化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制定长江黄金旅游带规划以及实现旅游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旅游景区空间点位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以及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总体分布格局基本沿长江水系发生聚集,聚集程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相关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交通可达性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区域景区聚集加速;城市休闲型景区以及主题公园兴建为城市景区聚集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分析了197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发育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架构,人口和GDP呈现向沿海沿江集聚的态势,且经济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呈梯级下降,农业生产空间向上游、山区转移且多与贫困地区交叠,国土空间整体开发强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应遵循国土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点、线、面"形式组织国土空间结构。从"面"上看,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细化空间功能单元和区域类型,控制开发强度,近期应对一些需求迫切的关键区域加以重点关注。从"线"上看,主要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间快速连接轴线的建设,完善网络化、开放型的国土空间系统。从"点"上看,应以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新区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型增长极(群)。同时,通过上述途径建立合理的工业生产与城镇生活空间、保障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建立多样化生态屏障空间,促进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9—2015年长江经济带数据,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要素区域间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借助引力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空间关联强度,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的显著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其一,有效增加RD人员的交流频次,带来技术的空间外溢从而提高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其二,降低创新资源的交流成本,提高RD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明华  刘文斐  王山  刘玉鑫 《资源科学》2020,42(6):1087-1098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MinDS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等方法考察其空间格局及演进趋势,并借助分位数回归检验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上、中游地区;②城市生态效率的总体差异较大但呈缩小趋势,下游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始终最大,上游与下游的区域间差异最大。随着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公众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系数逐渐下降,是总体及区域内差异缩小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为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提供了一定解释;③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低水平、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助推下游、上游地区分别呈现两极分化、多极分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低、中、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系数均较小,城市生态效率发生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从而导致总体及各地区均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本文采用至强有效前沿面最小距离模型对测度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有效避免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在对其总体空间差异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差异来源,并预测其长期转移趋势,由此深化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时空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四阶段DEA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2019年的生态补偿效率,通过Tobit模型剔除外生环境因素对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使各省份在面临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测得的生态补偿效率值更加贴合实际,将调整前后的效率值进行比较,判断不同因素对不同年份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程度。再利用均值聚类分析对11省市进行分类,其中属于相对高效型的省市有3个,属于规模高效型的有6个,属于完全低效型的有2个,表明各省市的生态补偿效率存在差异,生态补偿工作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加强管理。最后用malmquist指数研究不同时间区间的效率动态变化,结果说明通过提升治理技术,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配置进行外部条件改善,可以使效率值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