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洋 《科教文汇》2008,(31):254-254
通过读《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产生的启示,因而产生对中西方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文化的探究,陈述中西方对自由精神的分析和看法,着重对中西方文化的逍遥、自由和抗争、自由进行阐述和辨析。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科学与伦理是人类文化总体中两个相互区分却又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一样,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虽然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涵,但却具有相互关联和统一之基础———自由。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以及科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精神日益融入伦理精神,伦理精神也向科学精神渗透,二者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由分离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3.
通用航空文化是人们在通用航空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重点是以自由飞行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氛围等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人为本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出发,分析了通用航空文化的自由精神、探索与创新精神、人本精神、开放精神、服务精神等精神特征,形成了从政府层面、公民层面、企业层面系统构建通用航空文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大学精神从大学文化中发源生长,不同的大学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大学精神,而良好的大学环境和积极的精神风貌是培育大学精神必不可少的条件,华中农业大学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信仰、思想动力和思维方式.当代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求真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求真求实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基石;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学术自由和宽容失败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美著名大学校训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训本身的意义分为表象性的直意和内延性的隐意。后者是大学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涵。大学校训的深意反映的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归属、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和美国的哈佛学院是中美两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它们校训所包含的深意是对大学精神真谛的深刻阐释。本文从中美两国著名大学历史的演进、文化的扬弃、精神的诠释三个层面对其校训的精神内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融中西方大学精神为一体,为我国未来大学校训的创立及对大学精神的解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训本身的意义分为表象性的直意和内延性的隐意。后者是大学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涵。大学校训的深意反映的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归属、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和美国的哈佛学院是中美两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它们校训所包含的深意是对大学精神真谛的深刻阐释。本文从中美两国著名大学历史的演进、文化的扬弃、精神的诠释三个层面对其校训的精神内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融中西方大学精神为一体,为我国未来大学校训的创立及对大学精神的解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创新文化、科学精神与城市技术人才吸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伦蕊 《科学学研究》2009,27(2):170-175
 城市独特的创新文化是其吸聚技术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对沪、穗两市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经济因素对城市的技术人才吸聚能力并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而城市创新文化对技术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发挥了引致作用,形成了一种人才集聚的自组织机制。通过深入考察沪、穗两市创新文化的现实特色及其历史渊源,本文发现,海派文化能够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和新事物,因而成功实现了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而由来已久的弱包容性文化特质使得岭南文化既没有强烈的儒家人文文化作背景,又未能在开放契机中充分吸纳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中的价值理性。相比之下,海派创新文化更重视基础科学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方面,具有自由探索的纯科学倾向;而岭南创新文化则更重视实用技术和科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功利化的倾向。正是城市文化品格的不同导致沪、穗人才创新模式与流动向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丽 《科教文汇》2014,(10):149-149,161
艺术是易于传达、感受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艺术家们内心、独自情感的一种释放,随着社会的进步,作品创作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但是无论怎么表现都脱离不了本土的艺术精神,文章简单分析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精神及其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易于传达、感受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艺术家们内心、独自情感的一种释放,随着社会的进步,作品创作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但是无论怎么表现都脱离不了本土的艺术精神,文章简单分析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精神及其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蓝师俊 《科教文汇》2009,(1):193-193
《浅析徐志摩的夸父精神》一文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一是徐志摩心中的太阳;二、徐志摩的生平昭示了他的“夸父精神”;三、徐志摩的作品中所昭示的夸父精神。对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诗人,所具有的“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犹不悔精神。即对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追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辟凝练。为此,本文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儒家真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粗浅的解析和阐述,以求得对社会主义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精神文化传统和文化伦理精神的层面阐明了这种以人文主义特色为伦理主体的儒家文化精神中那些更深层次、具有广普化、真理性的内涵。提出了儒家真精神是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和规律的科学性认知和把握,使其三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状态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科学性、真理性、超时空性、普适性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论断,并将儒家真精神的内涵概括成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立足现实的理性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讲善修德的自律精神、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忧患意识的责任精神。这些思想观点是儒学的精华,其核心是对自然、社会及人的三重关怀的凸显,是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求真和人文的求善的具体体现。因而,对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浩 《科教文汇》2012,(2):158-159
提要近几年来,中国雕塑界一直不断地探讨中国雕塑是否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或者说中国雕塑是否应该更大地体现出中国本土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气质。本文从感知方式及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角度分析中西方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试图探究中国雕塑发展的方向与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杨微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0):77-78
香港在过去的150年里,一直深受西方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西方法治精神、政府管制和市民现在享有的各种自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文化产业除了按工业化标准生产、大规模批量化这些重要特征外,有其特有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内涵,更是以独特的“东方好莱坞”著称,更引申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创意模式。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成都的文化经济发展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精致、最成熟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生于科学领域的科学精神,便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保证科学工作者在科学领域内的活动取得成功,同时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渗入社会大众的意识深层,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芬 《科教文汇》2011,(2):53-54
《侠客行》和《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是中国唐代侠义文学和英国中世纪传奇文学的杰出代表,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的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表现了中西方在行侠仗义上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但因为这两种文化产生的土壤不同,因而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精神"是一种"网络大同"理想的自由、共享精神;现实意义上,它具体表现在创业者对互联网上的生存法则,游戏规则的认识.基于以上对互联网精神内涵的把握,文章试图分析网络商业化趋势于现实网络精神的可接受性,以及它于理想网络精神的背离性.最终阐述在网络商业化趋势过程中,现实互联网精神与理想互联网精神的相互关联,即"互联网精神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而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充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质要求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康的心理等要素,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共建共享为实现方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保障机制,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把握正确航向、筑牢根基、提供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9.
自先秦士人阶层出现以来,隐逸作为士人逃避现实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应世方式,始终与政治仕宦密切相关。经过秦汉小隐和晋唐大隐、中隐观念的发展,士人"心隐"的方向已经相当清晰。直到宋元时代,士大夫们寄心于隐,不仅建构起了吏隐形式和孔颜新境,而且不以形迹累心,寓隐于物,形成了隐逸文化内倾化和泛物化的发展态势,这既体现出宋元士大夫通达的出处观念,更来源于他们融摄三教的文化精神,奠定了士大夫群体自由精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实践理性范式下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理性的历史性决定了科学精神的历史性.如今,伴随着理性范式从主观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我们应将"追求真理"的科学理念延伸、拓展,赋予科学精神以求真、崇善、达美的全部意义,使其从"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精神向"争取自由"的人文理想精神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