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里姻缘     
一 1982年10月,当时我在鸡西矿务局作新闻报道工作.一次我出去采访回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材料,是局工会送来的.其中一份材料不长,却吸引了我. 这份材料介绍了鸡西矿务局东海煤矿残疾青年张坚强高中毕业之后,自学中医为人治病的事迹.我被张坚强顽强的精神所感动,第二天,便驱车百余里,来到张坚强家里采访. 那天,在张坚强的家里,除了本矿的患者外,还有来自黑龙江鸡两市里和铁力县的患者,把他家的里外屋挤得满满的. 趁他看病的空隙,我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2.
孙仲仪 《军事记者》2004,(11):49-49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当兵5年多了。在这期间,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几多变更,你也“改名换姓”,但我对你的情感却有增无减。无论从战士到士官,还是从士官到军校学员,喜欢读你的习惯没有丢.对写作的热情没有减。伴随着你的成长壮大.我也不断地成熟坚强。风雨中我们也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说到相识.应该是缘分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新兵下连时因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当了一名书。  相似文献   

3.
很久没看到一本让我很激动的书.怀着复杂的心情一字一句读完了此书。这不是写的我们自己的父亲.而是写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留给别的男人后代的尊严的父亲们。而我们却遗忘了这段历史60多年,那片战场.那些名族最坚强的脊梁,为了不让这些老人在人们的冷漠中孤独终老,  相似文献   

4.
“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王选院士在2000年患病后写下的,从中我们仍可强烈的体会到王选院士那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现在,王选院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持续创新,追求真理,坚韧不拔。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永不言败余可根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政委将一枚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别在了我胸前红花的左侧。交织着成功与艰辛的泪水顿时润湿了我的双眼。能在新闻天地步步艰难迈向成功,是因为灵魂深处有一种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我,那就是:永不言败。9年前春暖花开的时节,我肩挎黄布包,心怀记者梦,步入了心中憧憬已久的绿色方阵。当战友们尽情甩老K、侃大山、看电视、逛公园之时,我却独自趴在床板上,关在储藏室里,踌躇满志地向报社电台写连队的人和事。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仅投向解放军报社,空军报社的稿件就有60多篇,结果篇篇如竹篮打…  相似文献   

6.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26日已进入第三轮。导弹并没有带来任何和平,却使南斯拉夫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到目前为止,南联盟至少有11名军人牺牲,60余人受伤。更令人愤慨的是,一个安置波黑难民的军营也未能幸免,里面的妇女和儿童被炸伤。作为一名常驻此地的外国记者,我也与这里的人们一起度过了自北约轰炸以来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天四夜。我看到的是震惊、愤怒、无奈却仍坚强的无辜的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美丽却在转瞬之间满目疮痍的城市。在美国驻南使馆前,记者问一位过路人对局势的看法。这位50岁左右的工程师说:“…  相似文献   

7.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8.
不懂残缺     
徐斌 《新闻实践》2012,(12):F0003-F0003
这是一组来历不明的照片,没有标题,没有出处,甚至没有作者。我在网上再三查找,惟一关于它的注脚是——2011年度最佳照片之"最坚强"(还有最坑爹、最无畏、最父爱等)。它的"颁奖词"是:"虽然他不懂什么是坚强,不懂什么是残缺,但是他却知道面对自己的亲人露出最温暖的微笑,他不是刻意让亲人安慰,而是坚强已经和他并肩同行,不离不弃。肢体上他是残疾的,但是内心中他比我们都要强大。"  相似文献   

9.
博客人生     
写博的日子一天天多了起来,总有一些真实地的感觉在里面,都说网络是梦,梦是飘渺的给人以廉价的安慰,而我却实实在在的感觉到文友、笔友和朋友们给我的启发、指导和鼓励。都说网络是幻影,幻影是稍纵即逝的,往往麻痹人的神经,而我却确确实实的体会到心情的愉悦,生活的充实,文字的启发。都说网络是是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某种自然现象的折射,而折射又是虚幻的,  相似文献   

10.
说到童年,我就想到花的烂漫、水的纯洁;谈起领袖,我想到了山的高大,塔的伟岸;而追忆起领袖的童年,我却不禁想到了油灯的暗淡和茶叶的苦涩,就在想起散发着暗淡弱光的油灯的一刹那,我的脑海中强烈而清晰地浮现出一位少年在油灯下苦读的身影,一幕幕白色恐怖的情景历历在目……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劳苦大众受着“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爷爷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彭爷爷家有兄弟姐妹十三人,所以生活非常苦,有时连野菜也争着吃,一双破烂不堪的草鞋也轮着穿。然而就是在如此艰苦的岁月中,他们家却有着一件不值钱的宝贝——…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的梦     
中学时代,我暗恋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她有着清秀的脸蛋,一双会说话的大眸子,个儿虽不高,却小巧玲珑.她叫关小倩,我叫她倩.  相似文献   

12.
我的职业是我从小喜爱的东西,这是我很幸福的事情。但一项运动作为爱好时,它是你自己可以完全享受的东西。而作为职业,它却成了残酷的比赛。  相似文献   

13.
奋进与希望──有感于《农村少年中的新闻人物》金陵中学高二(3)卞小箴他们带着一股自然的乡村的晨风包围了我。他们那坚强的性格,超人的毅力,助人的热心肠使得“贫困”已显得黯然失色。我感受到的是,阴暗的土屋里,一盘土坑,一只木箱,一座油锅灶,一块方整的石板...  相似文献   

14.
苏童 《图书馆杂志》2006,25(7):81-88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这儿来听我胡说八道。基本上,我是属于一个在书房里的作家,不常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其实我挺紧张的。确定我今天讲的题目,有一段渊源。前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和一个法国作家探讨一些文学的问题的时候,那位作家突然冒出一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算什么东西!”这句话经过了翻译,仍然是法语,却让我很震惊。我想不是她出了问题,就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对一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的经典,一个法国作家如此贬低它,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却下意识地要维护它?我想其中涉及的不是不同国别的文学观,而是不同的写作者的文学观,她也许不用多谈她不喜欢的理由,我却有必要谈我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05,(8):16
从战况到分析,从建议到行动,同城大战的报道引起了业界的深入思考.理性的声音总是有力的,而现实的行动却不见得坚强.  相似文献   

16.
追求特色     
什么是特色?我就是特色。有人说我虚伪,也有人说我实在;有人说我软弱,也有人说我坚强;有人说我圆滑,也有人说我固执。你可以喜欢我,也允许讨厌我。因为我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你和他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17.
王佳 《军事记者》2005,(8):70-70
初学写稿,那是我刚刚进入部队时。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经常加班加点的写稿,往往是图快图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开花很多,半年了却从来没有结果,而一个单位的战友却经常有稿件上报,而且他也经常性地和报社的编辑进行联系,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不认识报社的人?有了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天地》2004,(4):50-53
2004年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留尽了最后一滴血。他那总是漠然的表情和一双看似蒙胧实则幽深的眼睛,如同一口岁月的老井,装满了太多的内容。而如今,这口井已经归于沉静,却不沉寂。因为,他的死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2月14日晚,济南电视台《泉城夜话》栏目演播大厅,当山东大学“残脑”教授王政之和90多岁高龄的母亲隋桂芝各柱一双拐仗登上演播台时,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儿子是1979年在北京参加世界高能物理学会时突发重病而致残的,医生说他活不过两年,老伴和儿媳承受不住打击,一个猝然去世,一个离家而走,我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我不能死,我死了儿子怎么办……,只要儿子还有一口气,我就好好活着照顾我的好儿子一天。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默念的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能先我的儿子而去……。”台上,隋桂芝泣不成声;台下.观众们早已泪雨滂沱……  相似文献   

20.
辜晓进 《青年记者》2007,(13):29-29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某个名字看上去似曾见过,其实我们与该名字的主人并不相识。《青年记者》于我而言,属于此类,乍看很熟,却完全陌生,直到数年前的某日,我由一篇文章而与之结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