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凌 《考试周刊》2011,(55):25-2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源语风格的分析工作至关重要。翻译风格论认为译者需要领会文学作品迥然各异的源语风格,进而探寻如何再现这些作品的风格,才能将源语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挖掘得更深。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文体特征,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也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点。杨必译《名利场》是我国译苑中的一株奇葩,本文将以风格论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具体分析杨先生译作中的人物对话,领略其再现原作语言美、艺术风格美的深厚功底,感受其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谢怀志 《海外英语》2015,(3):140-141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赖惠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2):127-130,1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别,也形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作品风格上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只是一个限度,若译者深入分析不可译的因素,即可使译文尽量接近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将一部小说从英文译成中文时,最令译者担心的就是能否把原著的语言风格转达给中国读者。翻译少年文学作品时更是如此,因为少年文学作品刻画的人物群体主要是少年,其语言风格与成年人的惯用语体有很大区别,处理不好往往会使故事失去原有的味道。我们把在翻译美国少年文...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业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一部文学作品因其翻译的主体不同,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以及语言效果等各方面也有所不同。《Moment in Peking》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主要英文小说作品之一,本文针对《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说明译本译者主体对作品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外文。英语译者葛浩文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与翻译,使得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西方读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对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随后阐述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并分析其风格、基本特征,最后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通过分析得知,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地"走出去",在拥有优秀作者与作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长期关注、连续翻译作家作品,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应保持长期友好状态。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艺术,这一点不容置疑。电影、戏剧凭借突出的娱乐性和广阔的传播平台,让它们的语言艺术显现出更清晰的风格,从而使得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分辨不同导演或者演员的作品。同样的,同为语言艺术的一种门类,文学之中也有风格的研究,人们把不同的作家归纳为不同流派、主义或时代。翻译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文章讨论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英文译本有很多种,但是在众多译本中以杨宪益与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霍克斯和他的女婿闵福德合译的作品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本文摘取片段,运用言语行为的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两种译本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人物对话时的语用策略,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人物语言对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婧秋 《海外英语》2012,(23):148-151,170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翻译方法,分别是直译、释译和拟译。三种翻译方法各不相同,又各具特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文体。直译就是逐字翻译,即在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字对字地或者句对句地进行源语(SL)与目的语(TL)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活动。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释译和直译不同,释译的翻译有一定的自由度,无需字对字的翻译,在原文思想和作者观点不变的前提下,译者的翻译可以有所补充和解释。释译在英文中叫作paraphrase、free translation或者是libertal translation,即翻译有时可以是有一定自由度得翻译、解释说明行的翻译等等。拟译就是模仿翻译(imitation),译者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有完全的自由度,可以在理解原文思想精华的基础之上,可以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来重新翻译原文;甚至是完全抛开原文的语法形式、语言风格,用译者自己的风格重新改写原文(rewriting)。在不同语言的翻译活动之中,可以采用直译、释译或者是拟译,甚至是把三种翻译方法综合起来一同应用。译者需要采取哪种翻译方法主要取决于文体风格、文本思想内容以及作者所需表达的感情基调,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翻译方法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2.
自译性质及其自译者动机决定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采用变译策略。拟以关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作品Lolita为例来探讨变译问题,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变译及其翻译实质,研究变译策略及其原则,思考变译者素质,同时也为自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将翻译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然而,译者若能正确认知原文的概念,把握原文的精神,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自由的创作天地。当然,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译者必然受原作的含义、语言形式、主导思想、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制约。虽然不同语言在对所认知事物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译者如能在充分认知原语文本的概念和风格,体验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在译入语的译文重构过程中,进行选词、概念整合、重组,翻译时就有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译者必须具备“译者意识”,从内容到形式,即在语言、句法、文化背景,民族色彩、审美情趣等方面,忠实并切合原作,准确把握原作的神韵、意境,原作风格的“不可译性”是能够过渡到“可译性”的。如果原作清新淡雅,译作也同样清新淡雅;原作诙谐幽默,译作也诙谐幽默;原作隐晦生涩,译作也隐晦生涩,尽力达到“语言的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5.
叶露 《文教资料》2006,(11):124-125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因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而感人至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翻译过她的散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因此本文拟从选词、构句、谋篇三个层次对两篇英译文进行比较,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颇具文学韵味和美学价值的精湛译词是深度解读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沟通作者、小说人物、译者和读者心灵的纽带,聚焦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实质及社会、时代意蕴,立体再现小说主角特异性格和心理特征,生动刻画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更多联想和张力解读空间,展示主人公人性弱点的同时,深度再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旧中国社会弊病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7.
斯坦纳的阐释理论在翻译的最终目标上提出,译者应在形式与风格上对语言进行补偿,以达成文本之间的平衡。林语堂先生的自译式作品《Moment in Peking》不仅在语言形式与风格方面使用了文化补偿,还在文化输出的框架内作出了相应的文化补偿,为译者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文化补偿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将源语信息以自然而恰当的意思和匹配的风格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叫做翻译。翻译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是不同语言之间文化的转换。译者应该在译品中和谐地进行文化交流,避免文化间的转换失误,使作品更加生色。  相似文献   

19.
易艺 《海外英语》2022,(11):12-14
中国科幻作品接连在国际获奖,与作家的优秀创作有关,译者也是功不可没。中国科幻小说外译需求扩大,研究其翻译非常必要。美籍科幻作家及译者刘宇昆的翻译受到外国读者欢迎,其关键是译文契合了原文创作的深层意念,具有了高度的可读性。分析《百鬼夜行街》的翻译艺术,发现其中的细节翻译,让这个东方故事在西方读者心中变得真实可信,对原著的编译处理,让故事情节易懂,生动有趣,同时还保留了原文语言优美、引人入胜的文体特色,保证了英文译文的可读性(readability)。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作为译者的身份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翻译了不少美国文学著作,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风格也别具特色。文章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