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误区:照顾过度、“完美”教育、“成龙”心情、轻易否定等问题主要反映在我们家长心态上,表现为补偿心理、焦虑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与本位心理等。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我们要克服家庭教育中的偏见以及调整好心态。  相似文献   

2.
离6月份考试已经越来越近了,虽说这考试前的最后冲刺时间很短,只是10年寒窗的百分之一二.可这临考前的最后复习却能直接影响“最后的收成”。心理学告诉我们,心态决定一切.因此,在这节骨眼上,考生尤其要注意学习心态的调整,力求做到稳重扎实。心理老师提醒大家.务必要避免以下六种不良心态:  相似文献   

3.
杨月龙 《家长》2009,(5):27-29
成功的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的希望,这就是“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受到别人的鼓励,更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也就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4.
弱者心态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内耗、小人行为及紧张的人际关系;其存在原因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要自觉地以智者心态涵养我们的心灵,这种“建设自己”的心态,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教法学法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却往往忽略了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的心理分析。特别是我们初三的化学老师,只与学生交往一年,一般不带班主任,对学生各方面了解较少.导致在教学上忘记去了解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心理状况。孙子兵法讲“攻心为上”,如果我们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心理需要,使之对学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其知识接受的效率将高出不健康的心理许多倍。  相似文献   

6.
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而对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杂性。具体表现是:在信心上表现为充满信心、迷惘、放弃三种类型。在心态上表现为焦虑、浮躁、易激动,“情感饥渴”,保守四种心态。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要采取目标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平常”的氛围.因材施教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升学考试。  相似文献   

7.
求职择业中的心态失衡及有效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卑与心态调整人们也许不太喜欢“自卑”这个词,但“自卑”这个词的古老涵义却值得我们回味:“自卑”就是你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要好。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自卑”就是当你有一个消极的自我形象时,你在心理上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在课堂上有其基本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会随着教学的进程而发生变化,这即是“课堂心理流向”问题,摸索这一变化规律,调控这一心理流向是研究课堂心理的基本内容。研究课堂心理能帮助我们以新的和不同的方式去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境。只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对课堂问题作出反应的教师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能从多方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5期发表了饶怡红老师的文章《以农夫的心态做教师》,该文小中见大,读后令人颇受启发。近日,又重读此文,感慨良多,兹将一点想法见诸笔端,与大家交流探讨,以益于自己不断进步。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以农夫的心态做教师”,农夫培育庄稼的心态固然可敬,然而,我们不妨再讨论一下农夫培育庄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健康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每个人所渴望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1.身体好,没有疾病,精力充沛即生理健康;2.心理平衡,始终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即心理健康; 3.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良好,个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即社会生活健康。我们大家对生理健康比较注意,但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大中学生的重要课题。很多事实表明:心理状态是生命的指挥棒和导向仪。现代社会是心理决定健康。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缺什么都不要缺少信心和快乐,有什么都不要有不良心态和情绪。正所谓:心态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导致命运。  相似文献   

11.
周国强老师是从湖南调来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的语文特级老师。他刚来的时候,整个黄埔区就他这么一个特级教师,头衔太耀眼了,因此我们都称他为“周特”,以示景仰和尊敬。一开始,大家都带着“敬畏”的心态仰望他,没有人敢靠近。可没过多久,他的幽默、随和、真诚、睿智,就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的确,他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2.
杨启东 《课外阅读》2011,(3):230-231
经过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我校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现状比我们想象的要错综复杂,“执拗任性”“妄自尊大”“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破罐破摔”“自卑惊恐”“毫不在乎”“无言抗拒”等不良心态,在每个学困生身上都交叉存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消极心理;2.从众心理;3.逆反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卑心理;7.麻木心理;8.旱恋心理。在实践经验和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学困生8‘点’转换法”。  相似文献   

13.
在诸多有关教育理论的书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句话:“请老师蹲下来看学生。”它所要表明的并非是由于老师在形体上的魁梧、高大,易与学生造成明显差异,而主要是指在教学理念上,教育观点上,老师要用平等、发展的观点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师道尊严”的传统曾经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点点“自尊”与“光荣”的心理。我们在面对学生时,更是以“我是一支蜡烛,照亮了你们,燃烧了我自己”的心态对待他们,要求学生必须时刻牢记老师的艰辛,以老师的心愿、意志决定自己的心愿与意志。于是,《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博士指出: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 1、西方文艺心理学家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人类心理是全部科学和艺术的子宫。”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这孕育着全部科学和艺术的心理学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深入了。诸如“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医护心理”、“运动心理”、“变态心理”、“幼儿心理”、“青年心理”、“老年心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本文试图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新文化的旗手”——鲁迅的小说创作心态,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2、所谓创作心态是指作者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态状、心理特征;或曰进行创作时的心情、心境。《心理学》教科书载:“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综观鲁迅小说的创作心态,我认为可以用“忧愤  相似文献   

15.
关注大学贫困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文教资料》2007,(4):36-37
本文论述了高校校园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贫困生。他们从平淡的生活走进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从平静的心态走进自卑、失落、嫉妒的心理状态,他们一方面为经济所累;另一方面心理的弱势又对他们的生活“反戈一击”,加剧了他们经济的弱势。可以说,大学贫困生不仅仅“物质贫困”,更是“精神贫困”,因此,关注大学贫困生,为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引导他们“精神脱贫”,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目前高校保持安全、团结、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对小学生作文心态的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改革以“文”为本的旧作文教学机制已刻不容缓,改变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化消极为积极?让学生从消极心态的“阴影”中走出来,走进“阳光”?我们的思路是:以人为本,从“怡情”、“沟通”、“松绑”、“实践”、“积累”五个维度构建作文教学框架。 一、怡情 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作为作文教学的灵魂。在操作上,一是充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中小学教师的主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持久的发展过程。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心力因素 ,因此 ,健康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心理状态 ,成了教师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一、调适心态的紧迫性。在现实教育活动中 ,不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师群体 ,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心理不适”、“心态不良”的现象。它削弱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降低了教师自我发展能力 ,减缓了教师自我发展速度。因而 ,在教师成长过程中 ,调整心理、调适心态 ,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教师的功利心态 ,使自身的发展不全面…  相似文献   

18.
周琦 《海南教育》2014,(18):75-76
陶行知先生曾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如何“变小孩子”呢?笔者认为老师必须有一颗“童心”,在心态上成为一个孩子。这样老师就能做到凡事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你,尊重你,与你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9.
孩子能否悦纳自己,悦纳别人,不仅关系到其心理是否得以健康发展,而且制约着孩子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同,很好地融入社会之中。一个悦纳自己的人,对自己的优点总是充满自信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坦然对待;一个悦纳别人的人,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待人,做到人所期望的那样“捧出你的心,打动别人的心,赢得大家的心”(卢勤语)。所以,学会“悦纳自己”、“悦纳别人”,其实就是学会做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