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体谅德育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P.McPhail)及其同事创立。该模式是基于大量的实证调查,通过对社会冲突的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体谅、关心他人,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德育策略。体谅德育模式风靡欧美,同时也受到  相似文献   

2.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以“教学生关心”为主要特征,以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为中心的德育模式,在西方德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欧美的中小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缺失关心的情况,因此,体谅模式对改善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体谅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对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应用的策略进行了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3.
国外的德育模式多种多样,而体谅模式以道德感染力为核心,以关心学生为主题,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注重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道德能力,从而颇受学者关注。体谅模式提倡的广泛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感染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学校德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心德育模式以“关心”(Caring)为核心概念,体谅德育模式以“体谅”(Consideration)为核心概念。这两种不同国别条件下产生的道德教育模式具有相似的主张。本拟从两产生的历史背景、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的课程设置、道德教育的方法、教师的专业素质等方面作一比较,以期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和课程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当前,要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就应当积极探索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国外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体谅德育模式,才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6.
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在借鉴分析中国礼仪教育传统与西方体谅德育、道德认知发展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华景小学提出“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胥平 《考试周刊》2009,(20):231-231
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体谅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体谅模式在西方德育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优势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论述,并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中学德育普遍存在太过于强调积累知识了,以致于太过于忽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体谅德育模式"的优点,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并且针对我国当前中学德育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变,使西方世界出现价值观念的重大调整。不同的价值观在教育上产生了激烈的冲撞,引发了震憾世界的学潮及各种抗议活动。学生厌学,罢课,校园暴力增加,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这种现象使很多学者纷纷深入学校,研讨当代出现的德育问题,提出了形形式式的德育理论,其中,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是有影响的一种。体谅或学会关心或为他人着想德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初,为英国学校德育家彼得·  相似文献   

11.
心理疏导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各有其特点和擅长,整合二者的特色与方法,将心理疏导有机融入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模式、主体间性模式等是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增强家庭育德功能,创设学校道德教育新情境,营造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确立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是实现心理疏导融入道德教育的价值旨归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高职生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高职院校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思想,不断创新德育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尝试和探索分群体德育模式、分模块德育模式、分需求德育模式、隐性德育模式4种德育新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应扬长避短,固校制宜,因人制宜,固时制宜,在德育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主体道德生活需要,实现德育模式由"控制封闭型"向"自主开放型"转变。"自主开放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应从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序列、采用开放性的德育方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8.
班组串换德育模式依托于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组,通过学生在班组中位置的动态串换,达到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的目的。班组串换德育模式是具有全时空性和时代性的社会学模式,对构建德育模式的启示在于打破德育课程的限制,推行新道德的时代意识和具有多学科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在对教师中心德育模式、学生中心德育模式和双中心德育模式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探讨了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本真存在,提出了主体间性对于构建既符合个体道德水平发展又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德育功能、内容、方法等上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主体道德价值体验模式。本文从道德价值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价值体验,教师促进学生道德价值体验,学校环境是学生潜在道德价值体验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个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