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琴 《课外阅读》2011,(1):70-71
细节见理念、见文化、见灵魂、见精神、见魅力。精彩细节,成就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2.
<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3.
"见+Vt"中"见"并非表被动的虚词或表指代的代词或副词。当"Np_1+见+Np_2"中的"Np_2"被"Vp{=A(施事)+Vt+R(受事)}"取代,句式变为"Np_1+见+Vp"。从认知角度来看,语言使用者若从R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R+见+Vt","见"为"遇见"义;若从A的角度描述事件,句式"Np_1+见+Vp"变为"A+见+Vt","见"为"显露"义。"见+Vt"中"见"这两种意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来的,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使动构词后的意义虚化而来。两者具有词义上的衍生关系,而不具有结构上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6.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相似文献   

7.
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 在《还珠格格》里,小燕子被关进大牢时,用“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监狱生活,没想到,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形容我的“围城”生活。  相似文献   

8.
后见之明效应是指后见判断(已知事件结果的判断)与先验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考察61名4-5岁儿童的视觉后见之明效应及其机制,将他们对自己的后见判断与对他人后见的判断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5岁的儿童表现出了同等程度的视觉后见之明:与基线条件相比,被试在后见之明条件下报告他们更早地识别出了图片内容。视觉后见之明效应没有出现随年龄的改变。图片任务越难,视觉后见之明效应越大。无论图片任务难度如何,他人的后见之明都显著高于自己的后见之明,表现出自我与他人的分离。与其他机制相比,认知流畅性错误归因理论可能会较好地解释本研究发现的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细节所构成,一节精彩的课堂充满智慧,教师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么,数学课将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像名师一样珍视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展现精彩。  相似文献   

10.
陈俊杰 《考试周刊》2012,(88):61-61
作文贵在出新、出奇、出巧、见广、见深、见好。要想写出佳作美文,贵在六个点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空山幽思录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禅之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清源唯信禅师语  相似文献   

12.
陈雅琳 《小火炬》2012,(Z2):38-39
说起"见饭愁"话就长了。"见饭愁"大名叫"小白",是青青草原上的一只小白羊。它一见到香甜可口的饭菜就撅起了嘴巴。因此,它的家人就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做"见饭愁"。全家总动员起来了。羊妈妈用万般宠爱的口气对"见饭愁"说:"小白,你能把这碗饭吃了,我就让你玩电脑,玩个痛快!""哇!太爽了!""见饭愁"喊道。可是,"见饭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以慈心见严,以爱心见亲,以耐心见细,以童心见真,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做好一个班主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对大学本科考古专业学生开展体质人类学课程的思路与方法,分别从透骨见人、透人见骨、透骨见骨和透人见人四个层面阐述体质人类学在考古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中对“见”字的注解有两处,摘录如下: 第一处:“君既若见录。”课下注释为:“你既然如此记着我。”,录,记。第二处:“府吏见丁宁。”课下注这样解释:“见”,指代我,这种用法常见,如“见察”、“见恕”。  相似文献   

16.
禅宗里讲过一个故事:“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出家人修行渐递的三个境界。学诗也有三个境  相似文献   

17.
正七月,在暑假里,在西瓜成熟之时,毕业季之后、成人礼之后,不如送自己一场远途旅行。我们会去大漠,见孤烟直,见落日圆;我们会去草原,见苍天阔,见北方蓝;我们会去火山,见奇石出,见沧海变;我们会见篝火、海子、骏马……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中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④冀君实或见恕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对这个“见”字作了如下的说明:“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其实,这四个“见”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是“我”的意思。“见录”就是“记着我”,“见丁宁”就是“丁宁我”,“见教”就是“指  相似文献   

19.
自由精神是贾平凹散艺术魅力的根源,表现为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对双重化身份的超越是贾平凹散自由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春雨娃     
我是春雨名沙沙,唱起歌儿滴嗒嗒。花儿见我笑哈哈,小树见我长新芽,麦苗见我向上拔,青蛙见我叫呱呱。沙沙沙,沙沙沙,我是快乐的春雨娃。春雨娃@梁月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