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3.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当和别人谈起与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时,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我和朱镕基的认识并非靠什么重要人物牵线,而是放了他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有轰远朱镕基,相反成了近水楼台,每次到大陆采访,他都接见我,让我再放炮!朱镕基真是个胸襟宏大又平易近人的政治家啊!”周幼非如此评价说。周幼非先生与朱镕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的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上海…  相似文献   

4.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一次和别人谈起他和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5.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一次和别人谈起他和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 "我和朱镕基的认识并非靠什么重要人物牵线,而是放了他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有轰远朱镕基,相反成了近水楼台,每次到大陆采访,他都接见我,让我再放炮!朱镕基真是个胸襟宏大又平易近人的政治家啊!!"  相似文献   

6.
7.
去年7月31日和8月1日,《台湾时报》和《联合报》的两名记者,先后在台中市被歹徒狙击,遇袭受伤。他们是在采访台中市警政新闻后遭歹徒暗算的。事件后,《联合报》驻台中办事处还遭歹徒电话恐吓,扬言记者“如果再乱写,将遭开枪打死”。由于事态严重,记者被殴案已引起岛内务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黄里 《新闻三昧》2005,(3):10-12
为了宣传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新面貌,加强两岸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去年11月6日,台湾东森电视和TVBS记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及本报记组成联合采访组,用一周的时间作了“锦绣天府行”的采访。采访中,感受颇丰。  相似文献   

9.
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的圣火,已于5月18日在上海虹口体育场熄灭,体育健儿奋力拼搏的辉煌业绩,亦已载入史册。然而海内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他们那种忘我投入、紧张工作的情景,却使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台湾记者,在东亚运采访期间的有别于运动健儿的另一场拼搏,更使人久久难忘。一连串的数字台湾的新闻媒体,对首届东亚运动会的采访予以高度重视,各媒体竞相派出精兵强将来沪。据统计,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央日报》、中央社等15家媒体共派出66名记者,占来沪采访东亚运的境外记者的四分之一,为各国家和地区之首。他们不仅人数上明显占优,在物质上也动用了各类先进的通讯工具。《中国时报》除了记者随身携带的摄影、电脑等器材外,还一次性空运价值达170万新台币、共27箱  相似文献   

10.
自台湾当局向大陆开禁以来,因工作关系,我有机会结识了不少台湾记者。久而久之,我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与大陆记者既相近又相异的素质。我所见到的台湾记者大多是“快乐的单身汉”。30左右的年纪,平平常常的衣着,普普通通的模样,让人想不到他们来自台湾。然而一旦交谈起来,却发现他们个个见多识广、潇洒活泼。更让你惊讶的是,他们几乎都是语言能手,人人都会熟练地操用国语(普通话)、闽南语和英语采访交谈。打听他们的学历经历,原来多数是研究生、留学生,又大多跑过欧、美、日、澳的,怪不得谈吐不俗。彼此聊到生活私事,又知道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25年了,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惟有一个地方一直令我向往和牵挂,但一直没有机会踏上那片土地,这就是台湾。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1日至4日,我到登封县少林寺采访由河南省旅游局举办的90中国河南国际少林旅游节,恰逢台湾中国时报,台湾电视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等3家新闻机构的6位青年记者在会上采访。由于是同行,又都是同龄人,关系很快就融洽和谐起来,互相交流了各自希望了解的情况。朱增有今年30岁,是台湾电视公司的摄像记者。2日下午,我和他都在少林武术馆宾馆二楼的阳台上,看楼下擂台上的散打比赛。赛场休息时,我们聊了起来。朱先生毕业于台北新闻专科学校。他告诉我,台湾的大学是不管分配的。他毕业后,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爱看报又不多动脑筋的人。不过,看得多了,除看内容外往往还看看暑名是谁。好多新闻稿的署名是:本报记者×××,通讯员×××。我以为这样的稿子一定是报社记者下去采访和通讯员一起采写的,而且主要是记者的功劳。但前不久,有两件事送到我耳朵里,使我为之一惊。一位同志  相似文献   

14.
一声“不容易”,道出了当今社会不同行业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安慰,其中自然也有些许无奈.说起记者的“不容易”,实在太多太多.国家发展,社会转型,媒体蜕变,这个群体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就是如何不被各种矛盾交织的漩涡所吞噬. “人”和“新闻人”的矛盾.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曾拍摄了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画面上一个女童跪倒在地即将饿毙,而一只兀鹰正在她身后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  相似文献   

15.
做全媒体记者实在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全媒体记者"这个头衔适用于新华社绝大多数驻外记者.就我熟悉的非洲而言,每个地区分社通常只有一至两名记者,负责驻在国和兼管国日常新闻报道工作,这包括对内中文报道、使用驻在国官方语言或其他语种的报道、音频、视频报道、摄影报道、体育报道、网络报道和经济信息采集等内容;此外记者还要承担各种源源不断的其他媒体的约稿、直播连线任务等.而除了新闻报道工作外,新华社驻外记者还要扩大社会交往建立必要的当地人脉,管理文字、视频、摄影及营销雇员,同时维持分社正常运转,兼任厨师、司机、技术员等,真正是一个人的日子在海外过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他们是充满着个人魅力和独特风采的台湾人,也是打上了鲜明中国人印记的台湾人,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中国味和中国心——  相似文献   

17.
台湾记者如何使用网际网路的讯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大显神通,几将人间万物“一网打尽”。海峡对岸的同行如何面对因特网?如何运用因特网?为增进对台湾新闻界的了解,我们特邀台湾学者撰写此文,介绍这方面的情况。虽然有些名词与我们的表述不一样,如“网络”被称作“网际网路”,“软件”“硬件”被称作“软体”“硬体”,但毕竟是同根同宗的同行,读来不仅感觉没有障碍,而且颇为亲切。  相似文献   

18.
7月4日,《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经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发布。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介绍,此次测评成果为该实验室首次发布研究成果,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适应行业发展,实现科研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20.
在新华社巴勒斯坦加沙分社工作将近4个月,虽然经历过轰炸、遭遇过子弹、穿越过军事禁区,但与世界上真正战斗在火线的前辈和同行相比,我只能算是战地记者“预备班”的一名学员。我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新华社对热点地区报道探索的一部分。 值得分享的,是初次驻外、初次涉足战乱地区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对我来说,一切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