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娟  王玲 《今传媒》2012,(8):30-31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侵犯报道对象隐私权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既要把新闻报道好,还要保护采访(报道)对象的隐私不受侵犯,成为各媒体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孔声 《新闻世界》2008,(10):52-53
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干脆不回答。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被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本文结合自身采访经历,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3.
最近南阳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官司,一位“厅局级干部”状告一家周报的记者,厅局级干部退庭的时候,法警为之开路,用皮带驱散围观的人群,被告的记者则由法院院长,宣传部副部长限令他承认报道全部失实,向原告赔礼道歉,只有这样,才可对他继续使用。这件官司的结果如何?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想得出来的。上海《新民晚报》有一位读者,看到判决之后,心脏病发作,送入医院抢救,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相似文献   

4.
正记得一部新闻论著里说过,新闻永远是"人"的新闻,如果放弃了对人的深沉关怀,那么新闻将变得毫无价值,所有的意义都将从新闻纸上沦陷和消失。文学是"掩埋在图书馆尘埃下的文学",新闻则是"站在新闻纸最明亮处的文学"。要想写出令人满意的新闻,就要挖掘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故事,而这样仅靠沟通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尊重与理解采访对象的情感与苦衷,能感同身受普通人的情感与特殊环境里特殊人的情感。一个不懂感情,不懂沟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方电视台因忽视采访对象肖像权的保护而引发的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呈上升趋势,本文从新闻实践和司法实践角度探讨电视新闻报道涉及公民肖像权问题,以及如何保护采访对象肖像权,为新闻从业人员正常开展舆论监督、规避肖像侵权行为提供一些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被采访对象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这一说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所体会、所认可。如何面对被采访对象也就成为我们应该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一、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对采访对象尊重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和写照。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本身是出于对媒体的信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通过介绍新闻记者进行沟通采访的两种主要技巧,阐明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身上肩负的使命。新闻记者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要想做好一次成功的采访,一方面固然需要受访方的积极配合,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记者本身的发挥,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能够帮助记者应付各种场合、各种对象的需要,能够让受访对象觉得记者与他们能产生共同话题、能够站在同一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更便于灵活把握采访的节奏,使采访更贴近、更  相似文献   

8.
牛海波 《今传媒》2011,(12):99-100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操作与实施。由此,如何控制好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尤其是当今网络的发达,利用网络采访已成为新闻记者常规采访的一部分,但如何控制好网络采访,仍是一门值得探讨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下已经进入媒体融合时代,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解新闻信息,在此背景下,对传统纸媒新闻记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尤其体现在采访和写作两个方面.本文之中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做出相关探究.  相似文献   

10.
熊亮 《声屏世界》2005,(12):22-22
我作为一名在电视新闻一线的记者,对于在电视采访中克分发挥口语的魅力取得采访成功有着很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叶建军 《军事记者》2013,(11):71-71
今年9月10日.南京军区某陆航旅飞行员群体的事迹被《解放军报》用大半个版刊发后,在部队引起热烈反响。作为此稿的作者。我备感荣幸。如果说写作此稿有什么成功之处.那就是我们能够与被采访对象的心连在一起。下面结合此稿的采写过程.谈谈自己这方面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1.被采访者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和实事求是的估价和认识,表现得过分谦虚。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没有突出的地方。2.被采访者存在着“荣誉难保,典型难当”的思想,不想出名多宣扬。他担心保持不住荣誉,威信会一落千丈;怕当了典型,事事带头,吃苦受累不沾“光”。3.被采访者对宣传报道有误解,认为登报广播是吹牛皮。他们认为“咱不图名利,只想把工作搞得扎实,不出问题就可以了”。4.被采访者怕谈自己的成绩会被别人误  相似文献   

13.
14.
姜荣  张峻 《视听纵横》2002,(5):85-85
我们在做人物专题片的时候,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琢磨怎样与采访对象交流的问题。如何才能够使采访对象自然地袒露心扉,流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达到人物生动、形象的目的,使之成为典型的“这一个”,是我们每一个手持话筒的电视采访的必修课。通常,在正式的采访之前,编导要与采访对象做一次甚至几次的交流,或使用电话访问,或是面对面的交谈,从谈话中初步对采访对象做一个判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般来说,通过几次的预先接触,采访对象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都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镜头前的访谈就可以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刘云凤 《新闻前哨》2013,(12):45-46
新媒体时代,各传媒之间竞争激烈。职业决定了记者要和许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谁能与受众心与心相通,谁就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传媒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正>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在电视新闻等各种传媒信息的发展,新闻工作人员内部的行业分工也在不断地被逐层细分,在一些新闻的现场采访中,记者这一角色不仅只是在幕后工作,他们的形象被频繁地搬上镜头。本文就新闻记者上镜问题,浅析并探讨新闻记者在上镜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应具备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之余,与同行探讨,常听说批评报道很难搞,采访被批评的单位,常常没人接待,不是说不了解情况,就是说领导不在。其实何止是批评报道?采访歌星影星体育健将等有时也很难。2002年一位同行满怀热情去采访一位外地来表演的歌  相似文献   

19.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因此,记者要掌握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灵活应用。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问好第一个问题。一个好的开端很关键,它可以使被采访对象放松紧张拘谨的情绪,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记者只有设法找到"一座桥",使被采访对象愿意交流,才能听到来自生活、发自肺腑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