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文从阐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来一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其实,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而该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也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做到提高认识,动员学生自觉“提出问题”;重在诱导,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 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这些学者一致认为“ 问题提出” 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 问题提出” 在课程与教学上的最大作用是它能够促使学生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问题提出”和“ 问题解决” 相互促进,同时,“ 问题解决” 能力的高低也影响“ 问题提出” 的水平.调查表明,中国四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无疑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发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弟弟     
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是制约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 ,这也必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在使用新教材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 .在物理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 .作为教师 ,非常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 ,但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 ,不少教师感叹所教的学生提不出有份量的问题 …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发展始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更重要.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使学生拥有一颗敢于探索,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对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谈如下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把提出问题作为“四能”之一,并且指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力的想象”.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一个从发现数学问题到表达数学问题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著名特级教师刘松通过师生对话的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采撷几个精彩片段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提出“疑”,而后学生再“思”,进而发生“学”.但会提问、会思考,应该是“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一味地接受问题,而不是尝试提出问题,那么他的“学”必然是不完整的.教师问,学生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触发学生由自己的“问题”开始思考?笔者从敢问、善问、解问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周美凤 《教育》2014,(12):67-67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相似文献   

12.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简单的俗语,透露出了数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理答,就是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疑问或问题的时候,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做出的相关反应和处理解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之一.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是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课的兴趣和态度.所以,智慧理答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相似文献   

13.
一、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发表了见解,他说:“一种新问题的提出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审视旧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是科学进步的一种显著标志.”所以,培养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维思索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相似文献   

14.
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 .然而 ,我国的中学数学却过多地关注了问题解决 ,长期忽视了问题提出的教学 .导致学生只会做学“答” ,不会做学“问” .我们不否认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新 ,但我们更强调问题提出的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 ,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提出数学问题的训练和培养作为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本文是“正切和余切”的教学实录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以期引导学生学会从最自然、最朴素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 .不妥之处 ,还望专…  相似文献   

15.
李辉 《中学生物学》2007,23(5):11-12
质疑问难是探求生物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如今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是学生思维进发的讨论场景.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需要附着于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课标”(2011年版)突出强调了:“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怎样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中提出问题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和目标.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从中提出一定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自然科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它独有的教育特点正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好媒体.……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培训的重要平台.如果说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能读会写”的话,那么作为语文“半壁江山”的“写”显得特别重要.如何让学生拿下这“半壁江山”呢?这是许多老师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农村初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学生怕上作文课,写作文时出现很多错别字,词句贫乏,言不达义.很多老师感觉写来写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始终不能提高.面对如此多的问题,笔者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籍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接见少年班的学员时也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然而在目前高中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仍是盲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励学生勤思、多想、善于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有意识有目的地激疑允辩,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时,我就有意识只安排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又等高的三种试验,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