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渗透着感知、想象、情感的直观把握,它具有三层建构: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于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第二层是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典故、题材、技巧等内容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的理解;第三层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观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贝尔的美学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石,他以形式意味与审美情感这主客相融的两面构成他的形式主义美学,从而取代了传统美学主客相分的认识论模式,并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具有诗性智慧的人用美的尺度衡量自己,建构自己,使自身从异己的自然和残缺不全的现实中超脱和解放出来的需要。他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因为艺术是人的诗性智慧的对象化,他用想象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让人在其中进行诗意的卧游,在审美同谋过程中走向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职业教育的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作品的审美理解力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要使其掌握丰富的学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其按照审美规律去体味、感悟作品的整体 美。  相似文献   

5.
在美术教学中的静物画教学、构图教学、创作教学、欣赏教学、素描教学等方面通过分析联想与想象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及鉴赏能力,进而达到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造型艺术以其占有空间的物质形式的特征表现了主体生命情感的活动,但它并不沉溺于对物质形式的占有,而只是通过对实物形式在感情上的理解,去追求超越生命欲望的“有意味的形式”,在审美直观的直观中,审美意象对象化为审美情感的客体形式,实现审美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中国古代书法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对方决汉字进行形的塑造构成其独特的“形式”。而书法中“人”的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意趣和风格,书家以精气神论之,这正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意味”。中国书家以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完成了中西艺术理论的同构,赋予书法这“纸上的舞蹈”以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虽有爱美的天性,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和理解美,须接受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这些艺术作品,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某种启迪,所以审美理解力要通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是在形式主义日盛的情况下,对形式与内容矛盾关系的一种调解。贝尔是从形式出发来建构其理论的,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调解的结果不但使形式脱离内容,反而导致意味的消解。形式美的独立性成为“意味”消解的前提,形式因的能指性和转换性为消解性提供了可能性,主体心理图式的差异性和解读方式的多样性,则标志着“意味”消解的开始,并成为一股驱动力,进一步使消解走向高潮。消解的过程,是原有“意味”建构与解构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本身也受到了损害。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虽有爱美的天性,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和理解美,须接受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这些艺术作品,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某种启迪,所以审美理解力要通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秉承的是外部批评的非审美化阐释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而内部批评的批评方法回归文学自身,注重文学要素的审美阐发,因而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内部批评的文学理论修养,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歌圩凝结着壮族人民的审美思维与诗性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活泼的文化习俗,它经历了原始文化符号、民俗节庆信仰、民族文化产业的演变过程。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神俗叠合的时空场境,寄寓了壮族的诗性传统。歌圩凝聚着壮族民众的审美愉悦,更慰藉着人们的美生欲求。因此,审视壮族歌圩的审美范式的文化表征,从承与变、显与隐、神圣与世俗三重审美视域探析歌圩的审美意蕴,对于促进新时代广西壮族歌圩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个人品格的功能。而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来达到教育目的的。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美术教育和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理解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想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就必须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为此,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可以为艺术欣赏教育提供一张有益“的线路图”。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及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透视作者的构思,揭示文章的主题和把握文化背景等方式,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深层理解力。  相似文献   

17.
龙莲明 《现代语文》2013,(10):74-75
有些同学觉得语文学起来没有味道。据我观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的语文教师没有注重寓教学于美育之中,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能具有的那些宝藏。"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审美理解力就是指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的意义、内容的能力.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和理解美.一个几岁的小孩可能会本能的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种音响,但他却不可能喜欢齐白石的画或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所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以及作者的经历、感情、风格  相似文献   

19.
20.
符建科 《现代语文》2008,(10):99-101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教学。有人说语文是“诗意的栖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的优美意境。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其中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语文教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用美学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着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白然美、认识人物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