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主要运用布尔迪厄资本、场域、惯习理论,分析并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能流传几千年没有中断且历久弥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的结晶,在中国社会文化权力关系中拥有根本性地位,因而是一种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产生于固定的场域,也受到固定场域形成的惯习的形塑,并在相互作用中包容、内化其他文化,从而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提出再一次唤醒了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伟大实践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梦”的现实诉求,而且还构成了“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另外文化自强与“中国梦”体现出一致的文化话语表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为宏阔的中华文化,以地域优秀文化育人,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彰显学校使命的迫切需要。建构以地域优秀文化作为地域文化育人的文化基础,以文化精神育人、文化传播育人、文化实践教学育人为载体,融汇于学校教育教学场域,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育人场域的实践取向的文化育人体系理想模型,以及构建以"特色文化课程体系——三元对接教育教学体系——渗透式育人方式"为内涵的文化育人体系实践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6.
大学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场域,大学必须自觉融会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社会担当意识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必须以培育年轻人的梦想为己任,大学作为年轻人筑梦的场域,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襟怀开阔的生命气象;大学必须拥有自主发展与自我超越的梦想,主要表现为大学核心价值、实践形态与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完善,由此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7.
内蕴和谐价值理念的和谐网络文化影响和调节着大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念,在其网络实践活动和价值评价运行机制中起着价值导向效能。和谐网络文化凝聚整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多元的外来文化,在网络生活场域中以主导文化引领多元文化。和谐网络文化能够激励教育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促其自由、全面、协调发展。和谐网络文化具有思想渗透效能,促进大学生用和谐价值理念认知网络新生事物,理性对待网络社会中的问题。实践规范效能使其对大学生网络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规范作用。和谐网络文化的隐性德育效能对传统的、自发的、自在的日常生活场域形成了一种强力冲击,为大学生传统的日常生活场域的"自觉化"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和促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域和非日常生活场域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知识资本化是知识场域与经济场域产生交集并形成知识资本化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以"求真善,明致用"的学术文化为本,与"求义利,合商道"的商业文化保持一定的张力;以"在矛盾中共生"为理念,形成在规范中求创新的大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文化场域表现为多样文化的共生共处,对人们在具体事务的决策与行动上具有很大的影响。生态民族学是一门以人、自然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对象的学科,以文化场域作为研究的实验室。文化场域给生态民族学提供了研究的经纬度和抓手。  相似文献   

12.
文化空间是群体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特定的实践方式而创造出的文化氛围,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实践范围的"文化场"。文化空间是文化研究新的维度,以文化空间为视角,通过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的耦合,探寻荆楚多样性特色文化的空间分布,在传统与现代、群体与地理、文化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探析多样性特色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一个从民族整体出发描述的社会理想,它是种宏观的民族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历史上各阶层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演变。从文化角度探析中国梦的演变、中国梦的实现及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对深入剖析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大学产生于民国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转型与文化代谢场域的形成,文化场域中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精英。文化精英们在复杂多变的中国社会缺乏真正现代大学的条件下,以中西制度文化碰撞为转机扣住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外部场域,以民国失序社会为舞台开辟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内部场域,以新文化运动为契机营造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知识场域,以教育救国为感召促成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行动场域,以西方成熟的大学模式为嫁接典范建立了中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参照场域,最终铸就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场域及其丰富的历史蕴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文化素质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从而使职业教育具备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文化再生产地位,以适应、契合社会与经济发展新需求。文章旨在探究职业教育大学文化,注重促进形成职教大学文化再生产场域,强化自主习得路径,注重融入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特征,构建职业教育大学文化育人的“一二三四”课堂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6.
初唐文化"兼容并包""体系规范""靠近大众"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初唐整个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国历代各行业人士实现人生梦想的主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也理应成为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在厘清概念、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校园初唐文化氛围、注重教学场域初唐文化自信的建构、推动初唐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实际运用等路径,为培养我国未来"大国工匠"的文化自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山寨文化自兴起之日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从场域、惯习、资本、阶级四个维度探讨了山寨文化兴起的原因,认为山寨文化的兴起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第一,山寨文化产生于生产、传播和消费场域的新特点.第二,山寨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中下层消费者--消费惯习在传播和消费场域的作用下具有一些新特点,直接促成了山寨文化产生.第三,中下层消费者对"符号暴力"的反抗推动了山寨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也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中国梦的指导思想,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信心日益增加。从中国梦的具体内容与国内国际影响,描述在以中国梦为发展目标下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美好期待和殷切期望,以及中国梦与文化自信彼此间的相互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20.
班级文化建构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域,决定着班级生活的基调和氛围,具有多维性、包容性、动力性等多种特性。班级文化的本质是教育场,教育场包括多维化、包容性、发展性、育人性等多种特点。教育场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要整体来建构,确保文化影响的全时空、全过程,以及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场域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切实在班级文化中得到成长;也要把学校、家庭、社会、时代等多种要素结合起来建设,确保教育场域的包容性,使之和其他场域形成联动作用;最后还要采取全人策略,肯定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