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诗经》的语音状况反映了上古的语音状况。《诗经》中有许多特殊的韵字,它们的语音与后世有比较大的区别。文章主要分析上古之部、文部的部分韵字在《诗经》及相同、相近时代文献中的用韵状况,略与中古比较。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采用统计法,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中为韵脚字标注的声调,共计277字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江氏给韵脚字标注的声调大部分是正确的。但同时发现,江氏未能认识到声调的发展变化,为追求"声韵谐适",改易了31字例的声调,这是他早期理论认识上的缺失,也是其古音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5.
以歌谣《越后石臼歌》、歌舞伎《积恋雪关扉》和谣曲《周南》等为中心,考察日本江户文艺中的《诗经·国风》影响。研究证明,《国风》对江户作者的精神影响,在于对民众艺术的尊重与肯定,召唤文化人为将其提高到新的艺术层次和普及到更广泛的范围而积极进行创作活动。三部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江户幕府对儒教的倡导、神佛融合的传统和多样町人文化并行发展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探"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摞"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揉"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揉"应该当"树梢"讲, "搡有梅"应该为"标(標)有梅".  相似文献   

7.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8.
李雯 《现代语文》2007,(2):125-126
《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婚姻形态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观念与后世既有传承关系又相差甚远。那么究竟周人流行的是怎样的婚姻制度,又有怎样的婚姻习俗呢?德国著名民俗学家拉法格指出:“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诗经》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国风”作为西周春秋时期的“民俗歌谣之诗”,便是“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之诗。通览《国风》,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诗歌反映或涉及了民间男女的婚恋题材,展现了西周春秋时代民间颇具特色的婚姻形态及婚俗风情。  相似文献   

9.
《诗经》与礼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为用,诗为表,礼为里。《诗经》中风和颂的礼的内涵是不相等的,颂更合礼,或者是和礼,或者说礼的人为规定和颂更近,所以有鲁颂而无鲁风。  相似文献   

10.
虚词"式"在<诗经>中既具有虚词"既"的五种功能,又作为音节助词起到凑够音节的作用.<尚书>中的虚词"式"同样如此.随着语言的发展,加之先秦虚词的特点,"式"的虚词功能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诗经》有328例问句,其中133例反问句,100例特指问,80例设问句,15例是非问,没有正反问和选择问。语义上多为假性疑问,语用上多以"问"抒情或辅助推理。其出现频率以《国风》最高,《颂》最低。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天文意象包括三个层面:作为观念存在的宇宙之天,作为天体存在的日月星辰,作为天象存在的风雨雷电。宇宙之天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自由的审美意象;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则呈现出从原始宗教的信仰对象和日常生活的功利对象,走向审美意象的变化历程,并且,二者分别以营构图景和渲染氛围的方式,营造了情景交融之意境。  相似文献   

13.
家庭伦理和朋友伦常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人本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的展现。敦亲睦友是一种克己复礼文化,也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贴近现实,淳朴自然,其中有不少诗章,体现了敦亲睦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崇尚亲情和友情的人伦道德的认同与追求。在《诗经》中,直接表达崇尚亲情和友情的诗歌就有三十多首,涉及到亲情与友情成分的诗歌则更多。文章从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和朋友之谊分别对《诗经》中敦亲睦友诗歌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中的人伦礼仪和礼乐文化,并分析敦亲睦友诗歌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曾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实,学习《诗经》,并不仅仅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称,而且它们在诗中大多都承负着比兴、喻托之重任,所以我们更可以从鸟兽草木的各个具体个体特点、习性的认识基础上,进而深刻领会诗中的深意。单就鸟儿来讲,有的甚至已成为化积淀中的固定意象了,比如:鸳鸯、燕子、喜鹊、大雁、布谷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16.
《诗经》当中的恋歌言述淹没于婚姻的包围,伦理意义的咏歌大于生命意义的抒发。周公制礼以来的社会期待与周人的"礼"性自觉互相影响,共同构建出周人恋歌言述下的这一情感特质——注重伦理或"准伦理"本位的言情抒发。这一物化在周人恋歌当中伦理或者"准伦理性"的情感特质既使周人的诗情区别于自己,同时又彰显出民族的特色,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抒情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分别是汉藏两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尽管二者时隔共远,流传地迥异,但它们都具有群众性,各自为汉藏民众所喜爱,并且蕴藏着汉藏两族不同的情爱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文章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在艺术追求上的民族特色以及两者艺术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诗经》的篇目不算多,流传至今的数目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毕竟西周离我们更远一些,在我们细细品读时,能感受到的更多是它所透出的一种质朴美。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征人"形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总结出四类不同的"征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朱熹注《诗》凡两易其稿,凡是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所称“朱氏曰”,皆其初稿(即前稿),后稿即现在通行的《诗集传》。这里试将朱熹注《诗》的前后稿在诗旨、词语训诂两方面作一比较,并力图挖掘朱熹诗学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