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的盗伐林木案件适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以盗窃罪论处的观点值得商榷。从客体属性看,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从刑罚量的需求看,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之间不必要也不应当适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一些所谓的"不合理局面"其实具有内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因为父母入狱,很多孩子的身心会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在世俗眼光看来,他们就是"劳改犯"的孩子,这些处于发育期或叛逆期的孩子,成了被人看不起的人,其中有不少人自暴自弃,走上了犯罪道路,成为了"罪二代"。这已成为了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特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就在于"医人",因而对于"罪二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墨子"兼爱"思想代表当时新兴"自由民"和小私有者阶层"衣食之材"的利益需求,他的"兼爱"思想并非是不讲原则、不分对象,无差别、无等级的泛爱。一些儒家学者对其思想的曲解以及后墨"周爱人"思想对其的影响,造成人们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高校运用"制度+科技"手段预防腐败是廉政建设的创新实践,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趋势,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尚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信息不对称、技术水平不高等不足和挑战,必须加大"制度+科技"预防腐败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推进"制度+科技"手段创新,努力构建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权力制衡为关键具有高校特色的"制度+科技"预防腐败体系.  相似文献   

5.
盛芳 《文教资料》2012,(14):49-50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源学解释、"应当"与"响应"、"应当"与"不应当"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应当"之路。  相似文献   

6.
马莹石 《考试周刊》2010,(33):122-123
在日语中,"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语法点。本论文对"ために"、"ように"、"しに"、"のに"表示目的时的异同点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总结,旨在给日语学习者一些帮助,并希望可以给日语教育的同行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写字作画所用之墨,不知从何时诞生。但从《庄子》"吮笔和墨"的文字中,可以推测至少在周朝就已经有墨存在,不过当时制墨的原料与现在不同。从"墨"字的字形来看,是从"黑"从"土"而来,可知最初所制之墨是矿物质材料,以黑色土石为之,属于天然石墨或矿物颜料。我国用人工制造的烟墨大约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将“党坚持不懈地反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写进了党章总纲,从而把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加强和推进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必须践行“三个代表”。同时,要着力解决好求真务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德防体系;增强执行力,注重抓落实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早晚"一词和"这"组合之后存在三种"时候义":言时间之早;言时间之晚;说话的这个时刻。这与现代汉语中的"这时候"同义。要区分"这早晚"的三种意义,可以在语表和句法结构上找到一些形式上的标志。"这早晚"和"这时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并最终被"这时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廉"和"耻"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条目之一,与"礼"、"义"共同成为四维。顾炎武将知耻关乎国运,廉耻而不妄取等观点融入社会廉政建设之中。着重剖析了他的"廉耻"观,并结合当今社会廉政建设的相通性说明了该学说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6.
马修.阿诺德在其文化批评生涯中借用了诸如"非利士""超然无执""甜蜜与光明"等术语,这种"拿来主义"用意甚为深刻。他借用"非利士"抨击了中产阶级的物质崇拜症;用"超然无执"批评了维多利亚人狭隘的阶级观念;用"甜蜜与光明"阐明了在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阐述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要求——"活"。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要通过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劳动,结合数学本身自有的魅力去激励学生,上好每一堂"活"的数学课。所以"活"即"活"的学生,"活"的教材,"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郭欣 《考试周刊》2011,(19):223-224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未来幼师"的班主任工作:从"爱"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知"是前提,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行"是表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9.
施海燕 《考试周刊》2009,(9):149-150
在古典日语助动词中,表示判断语气的助动词有很多,但是就表示"推量、推定"意义的助动词来说,主要有按时间分类的"む"系列的"む、らむ、けむ"和按感觉分类的"めり"、"らし"、"なり"两组文语助动词。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学习者常常混淆这些助动词的用法,难以判断其使用的语境或根据。本文通过例句主要从活用接续、机能和语源等方面对后一组文语助动词"めり"、"らし"、"なり"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姜扬 《考试周刊》2010,(32):143-143
在日语中,"ずに"、"ないで"与"なくて"都表示否定的意思,三个词语意义相同,用法相近,很多日语学习者对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本文就三者的用法与异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