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俗传播,将民俗生活变迁与传媒结合起来,来揭示媒介环境中的大众传媒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6,(6):63-66
运用传播学理论阐述了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传播效果等五个要素。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生产性传播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形态,并指出乡土社会背景下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是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仁·乌力格尔音乐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和“即兴编创”的方式来进行传承的 ,一般包括师徒关系、家庭关系、艺术教育等几种途径。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社会传播通过寺院、流浪艺人、王宫府邸、民俗、媒介等几种主要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民俗与民俗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现今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民俗与民俗音乐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看中国传统音乐的民俗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民俗,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总是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文章通过简要地分析音乐与民俗的关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具体表现,进而简要地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民俗本质。  相似文献   

6.
赵莉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42-143
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成为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探讨大众传媒影响民俗的原因,并通过具体分析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俗传播,指出大众传媒影响民俗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媒介形态问题是广播电视研究中的本体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有关西方学者传播理论的阐释,从形态构成、传播状态、传播特征和变化趋势等不同视角,考察了广播电视的媒介形态,以期提出广播电视媒介研究的新议程与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薛亚青 《现代语文》2006,(12):69-70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与报纸相互融合的体现."电视读报节目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涌现的新样式,是指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评论),以电视化传播形态进行导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紧密结合."①  相似文献   

9.
阿斯尔是一种器乐合奏曲的统称,属于宴乐范畴,流传于内蒙古锡林离勒盟南部原察哈尔地区。“口传心授”、“即兴演奏”是古老乐种阿斯尔传播与传承方式的总的特征。阿斯尔的传播与传承主要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途径来进行;阿斯尔的社会传播包括王府传播、民俗传播和寺院传播三种主要渠道;阿斯尔在新时期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获得更好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苏强 《文教资料》2008,(20):81-82
教育作为一种传播过程,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而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媒介不同,各个时期的媒介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随着传播的媒介的不断发展,其对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教育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重阳节的别称在古老文化的积淀下呈现多元化趋势,它直观地表现了民俗。重阳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历代文人的咏唱丰富了重阳民俗的内涵。重阳民俗的具体记事杂录,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祥和的祈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有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的说法,特别是初七"人日"在各地还有很多民间俗信活动。有学者认为这源于中国古代的创世传说,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占卜活动的遗留。我们结合放马滩秦简《矦(候)岁》篇的相关记述,认为以目前的材料看,这是从原始占卜发展来的民间俗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界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研究上,特别是在习俗教案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学界已取得的成果作一梳理,在肯定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前提下,对教案发生的"文化冲突论"、教民身处两难困境的原因、基督教的本土化以及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历史脉络等理论问题进行再思考,是推动这一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流行词语中的大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宁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3):44-46,52
流行词语是最新、最快反映社会变化的词汇部分,因而通过流行词语不难分析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尚和大众心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流行词语表现出这样一些大众心理:商业社会的实用心理;审美情趣的世俗变化;求新求异的心理变化;简便快捷的时尚追求。词语的流行是可以进行人为干预、调整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有责任去实现“流行是最好的”的语言理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大众文化迅速在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强势和主流文化.受此影响,通俗文学的崛起和大行其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大众文化笼罩下的中国通俗文学发展之路进行勾勒,并探讨通俗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报纸、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河南民俗文化的生存形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河南民俗文化呈现出传播环境开放化、传播媒介多元化、传播内容文本化、传播手段技术化等新的传播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对河南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合、演化等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Given the prevalence of popular media in the lives of young children today,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stands to benefit from fostering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practices. Through the use of critical media literary practice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ors can facilitate a process whereby preservice teachers learn how to critically reposition cartoons and other media texts, transforming them into tools for more equitable teaching. Offering a situated represent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features a semester-long qualitative study in which a teacher educator engaged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ors in critically reading the texts and contexts of media, while simultaneously discussing inequities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uch media texts can serve as codifications of generative themes whereby preservice teachers can start acknowledging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inequity. Implications point toward the power and possibilities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ors engaging preservice teachers in making curricula more accessible and equitable by repositioning popular culture media texts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舟山市在民间民俗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群众基础比较扎实,发掘整理已初见成效。但也暴露出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建设氛围还不够浓厚等方面问题,不能完全适应舟山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需要。因此,做好抢救、保护、挖掘、搜集、整理舟山的各类民间民俗艺术工作,大力培养民间民俗后备骨干队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