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可分为三类:一是缄默无助的女性,如禄兴娘子,娄太太等,二是丑怪疯狂的女性,如七巧,霓喜等,三是自由青春的女性,如曲曲,密斯范等,其小说中的女性特征,懦弱胆怯,丑怪疯狂,女性潜意识,压抑焦虑,缄默无助,创作心态,描摹现实,悲凉压抑。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将人物形象难以言说的性格情感物化为了具体的服饰,在她的笔下,服饰成了人物性格的载体,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这里我们在梳理张爱玲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基础上,来探讨其服饰描写与女性人物形象的关系。横向上,主要探讨服饰和人物性格、情感、身份、地位等关系,纵向上,探讨服饰和人物命运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视角及不凡的艺术才能,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而她鲜明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以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  相似文献   

5.
与出走的“娜拉”和指归在反抗的“新人”不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对普遍意义上女性文学的一种反叛,既麻木冷漠,又自私、无情;既是被害者,又自觉不自觉地害人。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触揭开了女性文学温情的面纱,揭示出主人公无一例外的苍凉身世,从某种意义和角度上发扬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从“在男权制中缺席和缄默”到同男性并肩而立,女性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成长历程。对这一历程,通过张爱玲、王安忆两位妇作家的目光,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层面得以披露和展现。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女性随着生存状态的改变,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张爱玲这两位分属于两个文化时代的作家,在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个人生命体验等方面,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人性的缺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特别是对女性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但不同的是鲁迅是站在救国救民的高度来审视国民精神,改造国民性;张爱玲则始终站在潮流之外,发掘表现人生和人性的种种丑陋肮脏,她没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同情的了解,了解的同情“。  相似文献   

8.
作品题材很小,人物很少,并且多以女性为主,这就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张爱玲描写的女性形象,有初涉世事的少女,有遭遇婚变的少妇,有的写了一生的经历,有的只是人生的片段,但她对人物命运的处理和最终结局是一致的。本文主要讨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由于张爱玲狭窄而深邃的独特视角,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别人难以重复而在她自己那里却不断复现的情状。这个女性形象展现出的就是那个女性形象的另一侧面,那个女性形象又是这个女性形象在另一种状态下的可能性的演绎。她们土生土长也好,读书留洋也好,都是寄居在旧生活中的无生趣与活力的空心人。这些女性人物互补互现,互映互带。因而每一形象都已超出其所在具体作品赋予的意义,共同叠现出生活的本然和生命的原相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不是英雄式的,但却映射了时代的背景。尤其是女性形象,张爱玲用苍凉的笔法,赋予其悲剧命运,并以此向读者阐释了自己的内心,并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凄凉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浓重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的形成因素与张爱玲本人、作品创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主要从张爱玲的家庭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动荡等方面来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2.
13.
文学作品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表达并非简单的辞藻堆砌,而是呈现出独特的修辞特点。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当地传达思想和情感,是文学作品成为典范的必备条件。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自成一家,强烈的音乐节奏感、诡异的色彩运用、错落的句法格式,构成了她精湛的语言修辞艺术,也使得张氏小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5.
高峰 《海外英语》2011,(2):162-163,173
张爱玲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曾一度受到评论界的重视。该文通过文本分析结合西方哥特小说理论试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分为四类:施暴者、柔弱女子、心灵扭曲者、鬼影。他们有着传统哥特人物的特点,或者阴险狡诈,蛮横专制;或者美丽柔弱,命运坎坷;或者内心扭曲,荒诞不经;又或者麻木不仁,心如死灰。这四类哥特人物共同支撑起张爱玲笔下的鬼声啾啾,鬼影幢幢的哥特世界。该文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定位了张爱玲小说中哥特人物的特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沌与愚昧、人们内心的封锁与幽闭,从而揭示了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悲凉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两个男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张爱玲个人对当时社会中男性的懦弱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与变态心理的认识和谴责.这些人物的素材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联,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形象丰满且更具血肉,具有一定的社会隐射性和代表性,也代表了一个时代觉醒的女性对性别的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调和是张爱玲翻译策略的关键词.该文从人名文化翻译、书名文化翻译、“教”名文化翻译和景物名文化翻译四大方面对张爱玲文学翻译的文化调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儒家伦理和男权文化压迫下的"他者"。对女性"他者"存在的批判显示了张爱玲的自主性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欲求和疯狂施虐背后变态自主的描写,彰显了张爱玲的女性自主性话语权。她的小说追求婚姻道德中的两性平等,改写了传统文化中主从、尊卑、太阳与月亮式的男女关系,解构、颠覆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在性别认同中建构女性平等的话语权。女性个人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争取自我权利,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尊严,成为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小因素,是升华作品内涵的关键,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旨。语言是作家用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工具,是润色作品的有效载体。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笔法冷静犀利,其作品一般都是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都市人物的人生百态,对人性的剖析十分透彻。张爱玲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语言中常有一种悠远的气息,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情怀,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背景,有助于体会张爱玲蕴含于作品中的独特情感。本文对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文学烙印,分析了其语言的反讽意味,对其语言的审美特征和陌生化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出张爱玲文学作品语言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生态学为研究基点,从翻译生态环境和生态女性主义翻译两大方面探究张爱玲文学翻译调和:张爱玲游离动态性、时代性和地缘性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出版(赞助)主体适应与选择,守护主体是张爱玲文学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张爱玲彰显女性意识,并积极对生态女性主义翻译进行调和:因为忠实,所以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