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社会变动的时代,语言运用既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音符.通过对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找到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并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及其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可以引发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营造什么样的社会氛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运用;从来就不存在脱离社会的语言真空.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关乎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兴衰.语言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亟需语言文明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称谓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诸方面变化与进步,同时也促使了称谓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可以透视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引起了新的称谓变化及其语用功能的变异。因此,可以说汉语称谓及其语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缩影。称谓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意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汉语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汉语使用者非常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完全瓦解了现代语言学理念,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活生生的、真实的语言,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在网络语言中,透过网民的称谓、网语表现形式以及网络词语含义的摇曳多姿,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解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和谐泉州”的和谐语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个城市的语言和谐。“和谐泉州”需要和谐的语言生活。在建设。和谐泉州”的进程中,泉州人努力营造着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语言环境,语言和谐带来了城市的和谐。目前泉州的社会用语状况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和谐语言建设还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王薇 《现代企业教育》2011,(23):303-304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因其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本文从德国网络的使用情况入手,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及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对德国网络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基础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和谐语言环境建设的语言现象,直接影响到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的创建,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互信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改善不和谐的语言现状,构建和谐语言环境,实现语言的规范、和谐,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称谓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社会交际中必然频繁使用各种社交称谓词。关注语言中社交称谓语的分类和使用情况,有助于交际的参与者准确判定出彼此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特征,从而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不仅是指现实社会的和谐,还应该包括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因为虚拟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还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虚拟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本文就是专门探讨网络社会的和谐问题,认为,要克服网络虚拟社会的种种无序与失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更基本的途径是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网络价值观、网络生活方式、网络道德文明、网民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网络语言文明、网络交往文明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了中国社会称谓在社会转型期的困惑问题,并利用珍妮·荷尔默斯(Janet Holmes)衡量语言变异的等差尺度和情感尺度理论对此进行研究,发现称谓的变异离不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必然导致称谓的变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目前存在的称谓变异特征标志着人们正在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李婷玉 《文教资料》2011,(19):41-43
称谓是在人类社会中用来对特定人际关系和身份角色的称呼,称谓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思维及交际方式。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称谓上也就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称谓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以此来探微两种语言各自承载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