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所创作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其转型后的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其中,小说的叙事方法最为吸引阅读者关注。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使用了"重复"这一叙述方式,由此增加了小说结构和小说细节的新鲜度,并充分地突出了故事的"苦难"主题,让读者在对白重复、主题重复、细节重复的阅读中,深切感受着"苦难"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是重复的高手,最经典的就是在他的散文诗《秋夜》中,开头是"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小说《祝福》中也不乏着意重复的痕迹,比如反复出现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四婶的"祥林嫂,你放着吧"的反复叮嘱,还有以祥林嫂的"是的,我真傻"为开头然后几乎一字不差重复录写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两年后再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同样感叹于其重复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以凝炼、简约称,但他在小说中也大量地运用了重复。据统计,在他的小说集《呐喊》《镑徨》《故事新编》中,31篇小说有20篇使用了重复修辞,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创作中是不多见的。美国学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将小说中的重复现象分为三类:①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词、修辞格、内心情态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发表于1985年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二期的一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莫言的成名作.本文意在通过叙事学的方法,运用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通过眼睛的重复、唱词选段的重复、黄麻地环境意象的重复、命运悲剧的重复四个方面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以凝炼、简约著称,但他在小说中也大量地运用了重复。据统计,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中,31篇小说有20篇使用了重复修辞,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重复作为刘震云小说的叙述模式,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荒诞感的认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荒诞书写的代表作品,但小说人物存在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和"想当然"意味,偏离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同时,小说结尾将主人公的悲剧置换为另一批人的喜剧,具有较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启蒙力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小说体现出刘震云在运用西方文学资源本土化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功能语言学中的词汇衔接理论,对儿童小说《手斧男孩》原著及其汉译本语料中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语言形式体现的功能和意义以及考察词汇衔接手段,尤其"重复"在揭示儿童小说主题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翔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20-121,125
首先分析叙事重复,并区分了同质性重复和异质性重复。然后详细列举了库切小说《耻》中的重复。接着通过分析叙事结构和叙事情节,指出异质性重复在该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在探索意义生成时,笔者结合米勒的解构思想,通过分析情节重复的异质性,指出该小说对传统理性主义思想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犯中见避"是中国传统小说理论中特别受到作者推崇的一种写作技法。"犯"指的是情节的重复,"避"则指的是情节的"同中见异"。而"犯中见避"说的是小说情节必须作到在重复中求变化。我们知道,"犯"与"避"是一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的。但"犯中见避"则又实现了矛盾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的辩证法。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都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技法,只是一般的论者没有注意到罢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主要从叙事对象、叙事策略、叙事态度三个方面来着重分析。在叙事对象上注重人物本身的话语权,不再由作者作"零度叙述";在叙事策略上主要运用重复的手段以及重复这一方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在叙事态度上,作者是舒缓温和的。从这些方面来读《活着》,了解作者所代表的先锋小说在创作上的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11.
《第二十二条军规》多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语言重复、事件重复和场景重复,这些重复在组织情节、塑造人物和深化主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重复手法,使小说情节连贯、人物突出、主题深刻,从而奠定了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叶兆言的中篇小说《追月楼》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家族的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北京人》和《倾城之恋》,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即《追月楼》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题与它们均存在相似性。叶兆言重写家族小说,既是一种模仿和重复,也是对民国南京的怀旧与眷念,更反映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局限性。当代作家不仅要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也要积极借鉴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更需要对家族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更新创作观念,当代家族小说才有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重复”是《边城》在叙述方式上的鲜明特点,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包括事件场景、人物描写和意象等方面的重复。这些不同方式的重复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的独巨匠心。  相似文献   

14.
按照亨利希.米勒的"重复"理论,小说中一般都存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重复类型:同一性重复和差异性重复。鲁迅的《祝福》自问世以来,其中密集的同一性重复已经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小说中同样明显的差异性重复却少有人注意。厘清关于祥林嫂和叙述者"我"几处令人可疑的差异性重复,将有助于读者发现鲁镇秩序中的异质性因素,更准确地把握小说多重的意义空间,领会作者别有意味的小说修辞。  相似文献   

15.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种新流派,其叙述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被认为具有"反小说"的倾向,也是二战后最具有革命性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名作《变》完美地展现了他对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本文拟从该小说结构的时空交错,叙述人称第二人称"你"的使用,叙述语言的重复三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蒋汉阳 《考试周刊》2013,(68):18-20
本文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小说和戏剧代表作《灵山》和《野人》,力图从创作时间、小说情节、主人公、主题思想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五个层面发掘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指出这种相似性的出现乃是作者同一文学意图双重变奏的结果,并结合中国当代作家中较普遍的"重复写作"现象,诊断高行健文学成就为人诟病的症候及其对作家创作生命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重复是《一双蓝眼睛》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在词汇、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方面的重复现象比较普遍。首先,对与死亡相关的词汇的重复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与悲剧性主题。其次,对人物语言的重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和语言习惯。第三,对叙述语言的重复强调突出了小说中某些事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代表之一,被世界文学理论家赞誉为"惊世之作"。小说通过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段跨越时间、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在小说叙事过程中,作者突破性地运用了预叙、倒叙、重复、停顿、省略等手法,让故事情节在有限时间内得以发展及完成。事件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充分体现出作者独特、大胆的创作手法。结合《呼啸山庄》的叙事时序、叙事时距、叙事频率及中间叙事等特征,探析作者在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叙事时间特色。  相似文献   

19.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重复和对比的策略来揭示"活着"这一主题,在对生活的态度中流露出浓郁的温情。在这个过程中,余华的创作也一改前期先锋小说激进探索的姿态,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写作中特别擅长使用各种叙事手法,他很多的叙事手法都是自创的,运用的最为驾轻就熟的就是重复叙事的手法。重复叙事不但是细节的重要构成,还是小说的主要结构,重复叙事使作品透露出无尽的意蕴:深邃的主题和形式的审美。《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最典型的重复叙事代表作。本文从《许三观卖血记》重复的主题、重复的细节以及重复的对白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余华对重复叙事的运用,探讨重复叙事的手法给小说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