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去年的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周宏提醒考生,“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切勿用在高考作文卷中。无独有偶,福建省有关高考阅卷老师也表态说.“考生如果在高考作文中用了‘神马’之类的网络热词.则自己的分数可能就真成了‘浮云’。”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电脑》2011,(2):4-5
“今天9岁的表弟居然跟我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好囧啊!看来我已经成了奥特曼(outman)了。”这是南京市鼓楼区一所名校老师在学生周记里看到的一句话。网络流行语已经“入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少家长为此感到十分担忧。  相似文献   

3.
下面要介绍的浮云,是一种很特别的浮云,它到底是神马浮云呢?往下看就知道啦!具有广告效应的浮云美国一家公司的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可在空中漂浮的像云一样的材料,这种新材料形成的云朵非常具有广告效应。这种材料以混合肥皂泡为原料,重量比氦气还要轻,就像拿塑料棒蘸着混合氦气液体泡沫吹出的泡泡一样五颜六色、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4.
高分难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神马都是浮云”这旬网络语流行原因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相似文献   

5.
神马·浮云     
《初中生》2011,(13):19
"快乐大本营"采访葛优时,杜海涛和吴昕分别以"神马"、"浮云"的名字向葛优提问,笑料多多。"神马都是浮云"即"什么都是浮云"的  相似文献   

6.
盘点2011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其中有一句是"神马都是浮云"。其实"浮云"并不是今人的创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浮云"的解释为"漂浮在天空的云彩"。意思是说"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是漂浮在天空的云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对义的重视和对富贵的淡漠。后来宋玉在《九辨》"卒痈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用"浮云"来比喻谗言蒙蔽君主,发展了这一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高考来临之际,上海有关方面在媒体郑重宣布:高考作文禁用网络热词,凡是用到“给力”“伤不起”“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网络热词的一律当作错别字扣分.听后让人不禁愕然。  相似文献   

8.
"神马都是浮云"句式是对飞白辞格的巧妙运用,新颖独特。本文在归纳这一句式源流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使用条件,阐释了其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1,(27)
“爱打电话,爱发短信,爱装警察,爱装法官……我不是神马,也不是浮云,我是电讯骗子。警察一直在找我,如果我找你,马上请拨110。”  相似文献   

10.
除非您不读报纸,不读杂志,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玩电脑,否则,您肯定不会对"神马都是浮云"的说法感到陌生.那么,"神马都是浮云"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神马都是浮云,说出来就散了,我们让全世界都知道你滴秘密。但是你们可要把自己的树洞の客银身份包好,裹好,葳好,埋好了哈,表让别银发现!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流行开来的无论是"悲催"还是"悲摧",都已不亚于当年的"神马"和"浮云",注定将成为年度"网络热词"。现在的年轻人把"悲催"挂在嘴边。"悲催啊,悲催,我挂科了!""今天早上没睡够,很悲催!""饭卡丢了是一件相当悲催的事。""百度百科"对该词的释义是: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悲  相似文献   

13.
那天,我给小班幼儿上美术课,学画小鸡。我出示了范画,问小朋友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回答:“圆圆的头、圆圆的身子”,“一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脚”……突然,李石灵嚷道:“不对,小鸡一只眼睛!”小朋友们默不作声。当时,我真想抓一只小鸡来,让小朋友们正面、侧面好好地看看。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先正面对着小朋友问:“你们说,老师有几只耳朵?”小朋友们齐声回答:“两只耳朵。”我侧转身子问:“那么,现在你们能看到老师几只耳朵?”小朋友一起说:“一只耳朵。”这时,贝贝喊了起来:“我知道小鸡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了。”……课上得很成功。这堂美术课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给了我许多启发。启发之一,要重视幼儿的提问。这堂课完全超出了我  相似文献   

14.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敏感、叛逆而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2010年进现出的流行新词,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例如“羡慕嫉妒恨”表达了他们的心理的“漩涡”,“神马都是浮云”传递出他们心态的超然或无奈,而“给力”一词是最积极最阳光的,是新生代中学生心灵深处的“太阳”。巧妙地借势流行词语进行班级管理,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良策。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课堂(小学)》2011,(4):122-123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私文化征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个案,从媒介机制、语言机制、文化机制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并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洋 《教学随笔》2016,(1):90-91
时下,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之后的“第四指标”,并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人数剧增的“外貌协会”群体中,只要颜值高,其他什么缺点都是浮云;如果颜值低,其他什么优点都是浮云。  相似文献   

18.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原本是形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像天上的浮云那样潇洒飘逸,像受惊的游龙那样矫健有力.可是,近日我反复观摩了浙江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执教的“认识方程”(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一课的教学视频,不禁使我将它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紧紧联系在一起.刘松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大度——飘若浮云;随意而更具深意、诙谐而更为深刻,看似信手拈来而实则“别有用心”——矫若惊龙.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百二十七页在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东晋的王羲之吸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立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还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王羲之的字象浮云那样在天空飘荡,象受惊的龙那样矫键地舞动。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很贴切。其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不是赞美王羲之的字。因为: 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一语出自《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出处就可以看出,它是作者用来赞美王羲之的笔势,而不是用来赞美他的字的。在中国书法理论中,笔势和字是有根本区别的。“笔势”一词中的“笔”是指用笔;“势”  相似文献   

20.
不是浮云     
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是2010年;而你看到时,已是2011年。时光如过隙白驹,匆匆而去。不禁让人感慨:神马都是浮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