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是语文的必修课,是语文考试的“大头”,非写好不可。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平常的多读、善思、勤写,而写作本身的过程要做到三点:真、细、新。真。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常说,文章要以情动人。这情,就是指真情实感。语文教育老前辈都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他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作…  相似文献   

2.
对作文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漪老师在上海市 2 0 0 0年举办作文比赛后的评语中有这么一段话 :“用真情浇灌的文章才有活泼的生命力 ,千万不能为写文章而说假话 ,造假情、虚情、浮情。虚情假意 ,不仅写不出好文章 ,对语言文字也是一种亵渎。”(《语文学习》2 0 0 1年第 3期 )很朴实的几句话 ,无疑是告诫我们 :中学生作文应该去矫饰 ,存真情。而现实的情境是 :长期应试作文的模式早已造成学生说假造假的主动适应性。还记得 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 ,要求学生写心理承受力 ,当年 ,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感人效应” ,瞎编自己受到的挫折 :或亲人谢世 ,或父母离异 ,或…  相似文献   

3.
学生情、教师情、作品情“三情”合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只有“三情”的和谐统一、真情交融,才是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范着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计,作文教学也不例外。高中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把握新课标理念,弄清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的观念,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及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教学活动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充分结合,摆脱矫情、空洞和俗套的弊病,在唯人、唯文、唯情的作文中,让学生有真情想抒,有真情要抒,有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5.
孔祥军 《现代语文》2005,(1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克服以往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毛病,就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一、走进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必须让学生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否则便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解放思想: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6.
高伟 《现代企业教育》2011,(18):212-213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必须“出情”。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倾吐人生,用自己的真情去抒写人生,让学生在“真情”的天空尽情翱翔。  相似文献   

7.
李岚 《新课程研究》2009,(11):143-144
《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每一位语文教师部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由语文教学的重点成为既重又难的“焦点”。作文教学除了作文本身难之外,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也是致使学生越学越难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作文批改中,教师要注意用真情写评语,让作文评语靓丽鲜活起来,以情润之,以情去感染、启发、激励学生,让学生享受语言的温情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范着高中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学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作文教学探索也不例外。笔者学习了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把握新课标理念,弄清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高中作文探索的关键。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的观念,把作文教学跟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及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教学活动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充分结合,摆脱矫情、空洞、幼稚和俗套的误区,在唯人、唯文、唯情的作文中,让学生有真情想抒,有真情要抒,有成功体验;在作文实践中体现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的精神面貌,发挥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课一直是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也是压在学生肩上的一座大山。学生怕写,教师怕教,源于一个“难”字。为了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教师就要做好作文教学的前置工作,为作文教学开辟易路。叶圣陶老先生曾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会作文,因此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比例始终是最大的。随之,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田”,为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出许多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有“替换法”——仿写,在原文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替换一下;有“移花接木法”,将几篇作文中的优秀语段组合成一篇“新”作文;“真事真情再现法”等等。前不久,本人听了一节“真事真情再现法”写作课,颇有些感受,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先请看课堂选录: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版的“九年义务制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笔者理解,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理”和“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所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更不可忽视。注重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潜能,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让每个学生写有所得,写有所长。同时,也可促使教师突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作文能力和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辞中指出 :“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 ,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见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让学生的真情在作文中闪光 ,是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此 ,谈谈个人的一些作法。  一、解除束缚 ,培养兴趣 ,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为先导  要让学生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应试作文的弊端,这极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发挥和情感的抒发。应该由应试作文教学转向素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也就是要从“为文而造情”转向“为情而造文”。  相似文献   

17.
作文应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和心声的表达,我们要培养其独特的精神,引导其善于表现真我,让学生高扬起个性化行:艾思想,率性而作,让心声得以倾吐,让个性得以张扬。“张扬个性、自主作文”是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的最要指导思想。作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把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始终,切切实实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真情实感表达对作文的重要影响力,当前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能力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内容,也直接对学生的作文质量造成影响,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说真话、诉真情成为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广大语文教师开始探索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希望学生能利用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使学生的作文拥有灵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一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是一篇文章能否打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这里所说的“情”是指“真情”。如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真情是作文的血肉。那么,如何让真挚的情感流淌在我们的笔端呢?一、积蓄情感“积蓄情感”是指我们平时要重视感情的积淀。“未成曲调先有情”,心…  相似文献   

20.
《纸船和风筝》一文言简情浓,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跌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这条线索,才能引导学生入情——激情——抒情,让课堂喷涌真情。多元解读——入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一词、一句、一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