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是美的海洋 ,它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 ,从不同角度展示美的各种形态 ,为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语文教师应将教学作为强化美育的最佳途径 ,而自身应成为引导学生感知美、体味美、创造美的使者。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 ,而不是抽象的思想”。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美 ,都是以其具体形象来唤起人们的美感的 ,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没有审美对象。而语文教学的审美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课文中许多生…  相似文献   

2.
刘永林 《成才之路》2012,(29):34-34
正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要具有以下特色:一、形象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各种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美的内容,首先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样子好看,美丽,我们就有兴趣,我们就想看,它给予我们以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培养美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感教育,不能像音乐、美术的形象感染那么直观,它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知来展示崇高的美的境界,诱发学生驰骋于广阔、丰富的想象天地,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我认为,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一、直观性原则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语文教学中审美的对象主要是课文(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各种美的事物、人物和意境等。美是感性形态的东西,主要作用于审美者的感官。人们主要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美感的,这正是美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进行美育。所谓教学情境,就是具有直观的时空综合效应的环境和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时,教师应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创设相应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美感的实现是教师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教学活动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要完成初、高中语文教学美育的任务,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感。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把握语文教学美感的总体特征;努力塑造教师美的形象:精心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6.
陈洁 《华章》2010,(25)
形式美源于生活实践.人们之所以认为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是美的,是因为它是体现美的事物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初是体现人们的自由创造力量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由于它是内在美的外部形式.后来受人的条件反射心理的影响,只要见到这种美的形式特征,就会产生美感,而不必去考虑形式中包含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拓宽审美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实现美的教育,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与探究中感知美、发现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目的,真正体会到课堂和作品所带来的灵性美感.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使学生认识美的本质、价值,正确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呢?一、创设意境,感知美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一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儿童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语文课运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为美感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欣赏,提高学生的美感。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美感、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美,美感就不存在了。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形象:首先通  相似文献   

10.
十七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的”。一切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源于感知。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真知。数学教学亦无例外,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感知的作用,必须用感性形象来支持对高度抽象的数学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管理工作的美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人们对周围现实的审美特性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后产生的感受。从管理活动的性质看,高校管理工作具有美的外部形态,管理工作的对象具有美的内涵,而管理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更具备了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运用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创设作品美感情境、丰富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美感体验、建立审美感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等五个方面探讨音乐教学中实践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形式。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美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审美活动主要属于情感与感受的领域,它与人的认识、意志、理智活动都不同,是一种以感性经验为主的活动方式。人们在感受音乐作品时,通过再生性想象,也就是依赖于某些具体事物作联想,引起思想与心理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产生美感效应。 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感知、感受和感应。  相似文献   

16.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切艺术都富有美感,课堂教学艺术也不例外,因此,应将教学活动作为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活动来对待。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体验,就特别要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意”。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多维形象为手段,设法让学生置于美的意境之中,在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下,达到震撼心灵、移情启智、全面育人的目的。探讨英语课堂的艺术教学,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教学充分具备各种美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1.以图片再现情境。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的经历,缺乏产生情感共鸣的知识基础,教师应该利用形象、具体的事物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教学美就是在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它是以其感性特征直接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探讨政治课的教学美就不能离开美的特,正。教学的某些因素,如形、声、色、意等具有不可忽视的美学意义,它们是构成政治课教学美的主要因素和形成教学美的必要条件。创造教学美,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创造教学美,可以使学生在有真知、有理性、有情趣的教学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创造教学美,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创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美  相似文献   

19.
表象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与感觉、知觉都属于感性认识,但表象和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不同,它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是从感知而来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但表象比感觉、知觉更进一步,具有直观形象性和初步概括性双重特点。所谓直观形象性,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在阅读一篇文艺作品时,自己感受出美的就会百读不厌,反之,读起来觉得乏味。这是因为个人的角度不同,欣赏能力,认识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审美的差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以看图识字为主,从感知方面去引导小学生审美。感知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美的事物的基本特征是形象可感性。引导他们审美,就是对书中图画的直接认识。如一年级一册第二页画是《开学典礼》,画面的色调、人的动作,体现了庄严、肃穆的美感。画面上方是鲜艳的五星红旗,金黄的五角星,特别醒目,和天空的颜色显得非常和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