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君焕 《小学生》2012,(8):81-8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真理说明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长期实践证明,只要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需要,把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一些题目从多角度加以变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变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去设计,把握变中求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让变式的题目循序渐进提升难度,每个题目的难度应该趋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相似文献   

3.
<正>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利用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从多次考试中便能体现这一问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只要稍有变化,学生就会"卡壳"。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不能单一地把问题讲清楚,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处理习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习题,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脑的机能。创新能力不是少数头脑聪明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因此,教师循序渐进、有意识、积极地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角度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造就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彻底地转变观念,从“教学”转向“学教”,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清醒…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学生在后天的被开发和被培养(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慢慢得来的。我们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利用已有的教材,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是当今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创新能力”来自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从课堂教学开始,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呢?我觉得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开始.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把“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加以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此,首先要处理好教育评价和创新的关系。其次,要创设情况,唤起创新意识;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科学教学中,是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亲自“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一些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探索、认识事物,从而自行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只有加强创新教育,让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充分表露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呢?我认为,一是重方法,二是重设计,三是重活动。  相似文献   

9.
薛颖 《甘肃教育》2004,(5):18-18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多角度立意.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强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其特征就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所以容易另辟蹊径,达到“柳暗花明”。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常常面对同一题目,  相似文献   

10.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定势,需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有目的设计一些或条件不完全确定,或结论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方法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12.
正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种训练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方法。一、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分数应用题中不少题目能一题多解,对于这类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尽可能让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3.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发扬教学民主,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意识,而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体会到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源泉,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观也要实现相应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上来。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相似文献   

15.
时代呼唤教育教学改革,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再创造”学习理论。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 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如果按照“创新的基础是人——人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在教师”这样的逻辑推理,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一)当今的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很少鼓励学生创新,甚至阻止学生创新。教学实践业已证明:只有自身具备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师。只有积极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感受—发现”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培养创新人才。一、如何施行“感受———发现”学习方式的教学1.何谓“感受性学习”?感受性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教师以确定的方式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必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有感受,领悟。例如教师把一个数学公式、定理或化学、物理某一规律明白地告诉学生,学生不必独立发现、创新,只有理解、牢记,以便在将来某一个时间可以运用它。但感受性学习和机械性学习不是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变化习题条件的过程就是示范创新的过程,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以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习题应具有适当的难度;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多角度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徐瑞 《考试周刊》2010,(28):70-71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极力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创新,培养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欣赏”知识、“利用”知识,在与知识的“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应该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引和启发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