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性培养不仅决定了学科课程品质,而且应当作为教育线索贯穿整个道德教育全过程。德性培养的教学支持往往反映了教育者实践理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视点,恰当的教育视点选择不仅为德性培养提供了可能,更开辟了新路。一、德性培养现代价值寻思在道德教育语境,"德性"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个人德性作为一种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不仅与个人实践相关联,更指  相似文献   

2.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人类道德挑战,大学的道德教育应当积极应对,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出既具有全球意识,更具有民族意识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德性是人类所独具的特性,是道德规范意识的觉醒,更是道德精神的升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性,德性生成的过程也更具多端性。诸此因素的出现要求大学生在德性修养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超越与提升。本文以大学生道德自主构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历史使命下的道德需要,论证大学生个人德性自主塑造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建构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目标是道德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全面、系统规划 ,它直接指导着德育活动的全过程。目标的设定当然不能是主观的凭空设想 ,其科学性、合理性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进入新世纪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的德性提出了全新的衡量目标与要求 ,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 ,首先反映在道德教育目标上 ;时代的发展 ,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 ,也使得大学生对自身德性的完善寄予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这也要求首先反映在道德教育目标之上 ,以此为基本思路 ,从全新的视角考察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目标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任丑 《教育学报》2007,3(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9.
任丑 《学科教育》2007,(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0.
黄彦华 《文教资料》2011,(17):113-115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推动,道德的进步也不能脱离经济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人来实现。进入知识经济领域的人,在作为经济人的同时,也必须是一个道德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德性人格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性要求,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调整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市场秩序。它也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把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变成人们内在的道德信念,进而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德性人格和良知,把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外在的行为准则变成内在的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1.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阚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人的发展,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工作上需要突出校本特色,灵活调度教育时空,营造道德文化环境;方法上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双向互动,让道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道德虚构是在意识到道德教育价值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主动建构,也是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的、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信仰、维护道德教育合理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教育范式是长期保持稳定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实践等。在社会转型时代境遇下,要在道德虚构中创新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以推动道德教育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引发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增强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另一方面产生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苗头,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实现观念的整合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关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首先要弄清市场经济要求怎样的道德基础,通过对市场经济概念的分析,得出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基础是分工交换的人们对相互产权的尊重,是人们之间建立的超越个人联系的基本信任关系;其次要弄清经济的发展不会自觉导致道德进步,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促进道德进步。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有;一是必须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注重对大学生理想的塑造,二是深化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帮助学生实现观念的整合,三是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四是加强对道德自身特殊性研究,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增强学生道德自律性,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9.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规范性基础和要求,是个体德性成长的前提。在当前提倡人们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但由于耻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其道德教育价值又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20.
张兰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1,20(1):45-47,,53,
市场经济是人类价值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转化,导致新的价值取向,这些取向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应当教育和引导主体正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公平与效率关系、经济目标屯道德目标的关系,以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选择取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