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们的英语老师朱小姐问我们一个问题:“你能拼写出单词‘妈妈’吗?”我们肯定地回答:“当然能。m-o-t-h-e-r。”朱小姐说:“好, 但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整个班级都在思考,然后大家举起了手。露茜说:“M,‘很多’的第一个字母,妈妈给我们很多东西。”汤姆说:“O, ‘老’的第一个字母,当我长大了,我的妈妈却老了。”约翰低声说:“T,‘眼泪’的第一个字母,当我生病时,泪珠在妈妈眼中。”海伦说:“H,‘心’的第一个字母,妈妈有一颗慈祥的心。”我说:“E,‘眼睛’的第一个字母,爱在妈妈眼中。”朱小姐说:“R,‘正确’的第一个字母,妈妈总是教我们做正确的事。”这时候,我们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妈妈,我们爱你!”  相似文献   

3.
小熊笨笨问小松鼠(shu)胖胖:“老弟,‘几倍’和‘翻(fan)几番(fan)’是不是一回事?”小松鼠说:“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用这个数去乘以几。至于‘翻几番’嘛,就是一个数随(sui)‘翻’的次数扩大若干倍。举个例子,嗯,你给我先搬砖(ban zhuan)吧!”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班会上,我提出中学生要慎重交友,不要过早涉足早恋这“情感禁区”。会后,班上的小美同学递上一张字条:“老师,你试图说服我们不要早恋,用心良苦。可是,你的努力可能徒劳,只因我们太过‘孤独’。”我佩服小美同学的勇气。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师:老师很欣赏你这样的学生——坦诚而又率真。生:多谢老师。其实我不值得您称赞,像我这样的学生太让老师费心了。师:噢,别这样说。事实上也不全是你的错——即使你早恋了——假如有的话,也是青少年中见怪不怪的现象。生:难得老师您这么开明。师:老师开不开明是一回事,校纪校规是一回事,一个人今…  相似文献   

5.
我在中学当语文老师的时候 , 曾有一 代个对语文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问我 :“老师 , 郊我发现有的辞典里不能查带左‘阝’和右‘阝’ 组的字 , 要分别到‘阜’部和‘邑’部里才能查到 , 这是怎么回事呀 ?” 了 完我说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 下 知节课我在班上讲,你和同学们一起听。”于是, 这在下节课上 , 我向同学们讲了如下知识 : 现我们平时俗称的左耳旁和右耳旁写出来 部是一样的 , 但其实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演变过 …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句,中学课本注释云:“听取:听.在某此单音动词后面加个‘取’字,是为了将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听取,看取,记取等.旧时写诗词常常这样做.”其实这一些也不是旧时诗人随意凑成的双声词.这种说法至今仍旧活在我们昭通人民大众的口头上.例如有一个谜底为“搭拄”的谜语就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7.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8.
“尾巴”     
一位语文教师上课,她在课堂上让学生“尾巴”一词口头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随说道:人是有尾巴的。”他的语音刚落,就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却切地对他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子从语法上讲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代人没有尾巴。如果改为‘人类最早的祖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讲到这里,学生们跃起来,显示出了满意的表情。但这位教似乎意犹未尽,她继续发挥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是也讲‘他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这样的吗?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说…  相似文献   

9.
教完《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在班上搞了一次小测验。讲评试卷时,我说:“有个同学把‘朦胧欲睡’的‘朦胧’,写成了‘矇眬’,写错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查了词典,举手说:“老师,是您错了,您看《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注意”形式强调:“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郑文贞等《语病汇析》也说:“‘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为了’是介词,表示目的。二者作用不同,……二者分用既成趋势,还是分用为好。”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认为下例是病句:“八一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十比零的绝对优势而疏忽大意了。”马真说:“‘为了’应改为‘因为’,以便跟下文‘而是因为’相一致。”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为了”的说法较常见: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教育孩子要一致时,家庭教育指导者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对家长说:“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教育孩子要一致”,这说的是“教育原则”;而“黑脸”、“白脸”之说,指的是教育方法,两者说的根本不是一码事,它们两者形不成一对矛盾。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教育原则的坚定性”对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说“酷”     
要说赶时髦,我敢说,谁也赶不过我们班的小魔女刘杨惠子。最近这段日子,小魔女的时髦语是“好酷哦”、“酷毙了”。问小魔女什么是“酷”。“连‘酷’都不懂?”小魔女一脸瞧不起人的表情,“‘酷’就是‘酷’嘛!”我们还是不懂什么叫“酷”。去问罗老师,罗老师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英语单词“cool”,说:“‘酷’就是从这个英语单词音译过来的,原意是冷静,汉语的意思是形容程度深。”我们还是不明白,罗老师说的意思跟小魔女所说的“酷”,好像不是一回事。“当然,”罗老师又接着说道,“现在人们所说的‘酷’已完全是另外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责怪亮亮说:“已经有同学在回答问题了,你怎么还举手呢?真是多此一举。”亮亮说:“我想举一反三来着,那三个同学的回答都不对,我想举手回答,把他们‘反’下去”。“看来你这一‘举’还很举足轻重的嘛!”明明说。“谁说我举‘足’了,脚能举吗?”亮亮反驳道。明明笑着说:“你一定听过‘举国上下’这个成语吧?‘国’都能举,何况脚呢?”星星听到他俩的话觉得好笑,就说:“还举世无双呢!”明明和亮亮惊讶地说:“这么说,真有举世界的人喽?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有第二个。”星星感到又可气又可笑,说:“你…  相似文献   

14.
眼下食客时髦说“买单”。一日,有位香港来京观光的朋友问我:“回到大陆,不论在南京、上海,还是天津、北京,常听说‘买单,买单’的,不知‘买单’作何解释?”我说:“老兄您是明知故问吧,‘买单’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香港朋友说:“我们那里管结账叫‘埋单’,即服务员在临结账时,将账单放在托盘里,上盖方巾,送到东道主面前,东道主撩开方巾一看便知应付款额。如此用布盖着账单谓之‘埋单’,非‘买单’也。”听完港友一席话我对‘买单’的来由才有所悟。“买单”与“埋单”@金晶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说陆九渊哲学体系中“‘心’和‘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心’就变成世界万物的本源”的评论,毫无事实根据,纯属虚言妄说。“如镜中观花”是一个比方,与禅宗思辩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结束后,一位听课教师幽默地说“:我听了一天的课‘,感动’了一天,回去继续‘感动’。”乍一听还以为是这位教师多愁善感呢。其实“,感动”是这一天里各位执教教师的共“同风格”。如一位教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一次次地提“及感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亲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指示。他在会上宣读了几个中学生对当前教学、教育工作中搞灌注式表示不满的文章。这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说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老把“教”或“讲” 当做了手段;而把“用不着教”或“用不着讲”当作目的。这对于把教学当成只是一股脑儿地“教”或“讲”,并且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0.
“多动症”现在是常常挂在父母和教师嘴边上的一个词汇。我的妻子就常提醒我说:“我们的孩子好像也有‘多动症’,你是不是给好好瞧瞧?”我很明确也很温柔地告诉她:“我们的孩子是好动,而不是‘多动症’,请放心。”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多动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