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古船》男、女形象群的剖析,探寻三种不同的救渡方式,以及女性抗争后的悲怆境地,进而透析《古船》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2.
张炜小说《外省书》和《古船》中塑造了有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老人形象。张炜小说深切地阐释和深情地关注着老人的暮年情怀及其生命精神载体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3.
1986年,《古船》刚发表,不仅大陆,而且香港,台湾的读书界都掀起了《古船》热,大陆评论界称它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基石”,香港评论界称它为“十年来大陆小说中的极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张炜从短篇《一潭清水》而引起文坛的注目开始,连续发了《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等一系列颇受人称道的中短篇小说,至今,又推出了气势不凡的长篇力作《古船》。《古船》所展示的基本事件是:三中全会后,芦青河畔的洼狸镇粉丝大厂为赵多多承包,并日益成为赵多多谋取私利的工具。解放前曾经营粉丝大厂的隋家族的后代隋见素出于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介绍了在全国高校中唯一开设的《中国造船史》课程(湖北省精品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具备的特征,并在此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古船复原技术为线条,引导学生理解古船文化内涵,通过师生互动复原古船探讨了中国古船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培养理工科生既开拓又严谨的工作作风,满足社会对探索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百年孤独》以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对中国部分当代作家产生过巨大影响,曾获矛盾文学奖的《古船》显然有着《百年孤独》的影子。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建构和写作手法的比较研究,揭示出《百年孤独》在鞭策民族魂,批判民族落后意识方面给予《古船》的启发和借鉴。这些借鉴扩大了张炜小说的阐释空间,而张炜对民族苦难、民族劣根等问题的思考则充分说明了作家对本民族未来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7.
张炜创作的主导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藉其主要作品《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等和部分短篇小说得以展现。其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文精神,并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古船》阶段表现为对人的自由、尊严的追求;《九月寓言》阶段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柏慧》、《家族》阶段表现为对丑恶的批判;对理想、信仰的坚守。与此同时,其作品也表现出对人道精神的理解的抽象化,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片面化等缺陷,并显示出保守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古船》是张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小说外部时间架构和内部时间的剖析,来说明这部小说突破了我国传统长篇小说在时间上纵向延展的写作方法,是有意识地丰富作品的时空关系,使人物、事件、情节获得较强的立体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古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9.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看《大家》     
本期《大家》,虽有张炜、陈丹燕等“大家”的捧场支持,却少见力作。喜爱《古船》、《九月寓言》中张炜风格的读者,恐怕会对这篇《丰姿绰约的年代》(中篇)感到失望。张炜  相似文献   

11.
《古船》以其强烈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深刻性,而正是这种理性的俯瞰导致了《古船》的泛象征化倾向,给人的意象含义多于形象含义,思想的理念化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淹没了形象的个性,从而显现出较为突出的人为痕迹,冲淡了作品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末的中国长篇小说中,张炜的《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是难得的优秀之作,两者都立足于各自积淀厚重的地域文化,通过家族历史在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物命运,表现自己对人生和中国社会及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两部作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社会人生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张炜发表于198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古船》刚一问世,便因其历史再现的独特形式以及与《百年孤独》的"形神兼似",引起评论界的热切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两部作品在叙事形式尤其是时间塑形上的汇通式比较,分析它们在历史想象与再现方式上的异同,进而为《古船》这一80年代经典文本在"影响—接受"过程中所偶合的历史语境与意识形态话语提供阐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就给全世界带来了飓风般的震撼,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也相当巨大,在许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中,都不难找到《百年孤独》的影子。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西班牙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参照文本,从意象的角度切入,比较两部作品中主要意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求解造成这些异同的文化原因,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分析了张炜长篇小说《古船》中呈现出的民间文化形态,认为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以儒、道、阴阳、屈子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存,以家族观念、民间伦理道德、自由精神等文化心理与原始巫术、仪式等文化形式为代表的民间固有文化传统,以及以社会科学、都市文明、科技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7.
浅谈《古船》的结尾罗淑玲张炜的《古船》是新时期一部被誉为“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它以北方农村一个乡镇──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建国后近四十年的历史,对以洼狸镇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复杂的心理历程和文化积淀作了多方面的揭示,具有深沉而...  相似文献   

18.
张炜的《古船》是一部展示家族主义精神由盛到衰的小说。他把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落引入历史现实,通过家庭主义精神在家族个体的体现,揭示出存在于民族心理中痼疾。张炜以家庭结构为《古船》的潜结构,通过家庭主义同洼狸镇生活的融合与悖谬,从而建构出新时期民族心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作家是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审美关怀与把握,往往表现为特有的救世忧思和使命感。上世纪80年代,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俄当代作家张炜与艾特玛托夫,在面对社会变迁、面对人性恶的迷狂与拯救并企图摆脱这一尴尬境地时,共同选择了传统文化下劝善的人道主义救赎,《古船》与《断头台》便是这种探索的表现。一、血腥序曲——人性失乐园,异化的原罪人性异化是历史的必然,往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古船》以厚重而质朴的笔调为我们精心勾画了处于城乡交界的“洼狸镇”近半个世纪的人事变迁与时代嬗变。作者张炜怀着对传统文化暖色调的向往,思考着民族文化的出路与方向。其中几个主要人物作为各自代表的一种文化品格,深深扎入我们数千年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寄寓了中华民族走出困境,伟大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