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山山 《今传媒》2022,(11):58-60
当下,文化类节目不断更新发展,各式各样的节目内容层出不穷,但是,部分文化类节目出现了同质化严重、乱象频生等问题,无法满足受众对创新文化类节目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文化传媒节目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立场和管理机制等建议,旨在为文化类节目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雅楠 《视听》2022,(8):9-11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电视文化类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河南卫视抓住了风口机遇,将其叙事技巧与融媒体背景融合,通过盘活主创团队、立足传统文化、科技赋能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拓宽传播渠道、衍生文化内容以延长生命力等传播策略,创造出“奇妙游”系列节目,为电视文化类节目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鉴于此,电视文化类节目应立足传统文化,优化传播路径,借助新技术创新节目表达,聚焦目标受众,以促进文化节目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期,央视热播的节目《国家宝藏》,将历史文化与新奇的探索相结合,成为全新的文博探索类节目,极大的满足了观众不断提高的文化追求与艺术体验方面的需求,为该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思路主要从创造及转化全新的文化愿景、多维度拓宽语言类节目的发展空间、叙事类节目中巧妙融入艺术特色等三方面进行展现。这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通过推陈出新的方式,融合多个行业及领域,大胆运用探索性思维为综艺类节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时期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类节目的大力支持,社会感染力创造也因此成为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的重要使命.反思我国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其社会感染力创造仍有待提升,电视台应重视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精品文化节目,塑造节目品牌.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这是电视工作者不懈钻研如何做好一档精品文化类节目的必然。电视文化类节目想要屹立不倒,必须坚持创新,坚守原则。电视节目要突破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的创新,电视工作者也要完成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坚持高品质的制作,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今年,文化类节目再次成为引起电视业界和普通观众广泛共鸣的现象.文化类节目形态的演变,既是内容元素的增量扩展,更是形式元素的创新应用.文化类节目的流行隐藏着社会文化的心理需求变化,具有社会结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快速发展,山东的电视媒体创办了一批具有齐鲁文化元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发了综艺类、益智类、故事类、传承类等不同节目类型,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理念,挖掘融媒体传播方式,走出来一条解读传统文化创新创意之路。  相似文献   

8.
单霁翔 《传媒》2021,(17):18-19
今年7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总结推广近期河南卫视优秀节目创作经验,交流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会议,谈了自己对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走近亿万观众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河北卫视最新开发的《中华好诗词》节目,指出国内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通病,并提出创新文化类节目的具体方法:强化对文化形式内涵的理解与运用;培养节目自身的"知识英雄";以情感化的表现吸引受众,打造能流传久远的关键元素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田毅 《新闻世界》2021,(2):65-67
作为承载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博类节目,自央视《国家宝藏》开播以来引发了热潮,相比其它电视节目,文博类节目以形式新颖、创新性表达和深厚精神内涵赚足了收视和口碑,逐渐成为"现象级"节目。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文博类节目发展境况,就节目创新路径展开探讨,以期在增强节目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燕 《东南传播》2023,(1):133-136
以“诗词”为核心的大型文化类节目《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再次顺利出圈,让已走到第七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本文从文化价值、题材样式、技术赋能、传播手段四个角度着手,探究《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后娱乐化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聚焦人文题材、挖掘文化资源的原创文化类节目,是国内电视媒体与网络视频平台的重要节目类型。2021年国内原创文化类节目守正创新,契合时代主题,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经典化”内容策划,采用多元综艺形式与流行视听元素创新节目形态,将先进和精良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手段融入文化类节目的策划制作中。综艺与文化连接,技术与表达相融,“小屏”与“大屏”联动,通过文艺赋能和技术赋新,形塑文化节目的品质底色与创制风向,建构中国荧屏的亮丽文化景观,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打造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对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内容、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传统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类节目质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杨琰 《今传媒》2022,30(2):47-50
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成功策划《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之后,央视历时两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坚持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形成了现象级传播话题.《国家宝藏》从节目形式的编排、节目风格的定位到节目角色的设置,都力图推陈出新,分析其创新之处,对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秦敏 《视听》2023,(4):73-76
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不仅能传承中华文化,还能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成为节目品牌形象树立的关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火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壁垒并没有阻碍年轻人的喜爱之情。从整体上看,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技术创新、多平台联动传播、全民互动参与、打造IP等创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次第涌现。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重新高调的回归大众视野,文化类节目如何长久复兴荧屏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分析以往电视文化类节目式微的宏中微观三个层次的原因,从政策、国民审美和行业自身解析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动力,以唤醒文化认同为价值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标准,达到传递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化类节目的价值构建,对现象级的文化节目如何做好价值传承,引起大众深度解读探索传统文化,节目的产业供给链如何形成等做出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自播出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基于对这两档节目的创意、传播意图、传播内容、制作风格、传播效应的考察,并结合国外同类节目,分析汉字书写类节目对于展示汉字文化魅力、创新电视节目形态、促进国人汉字文化觉醒、搭建汉字公共外交平台等方面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程蕊 《新闻传播》2023,(16):146-148
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原创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这使得文化的清流暂时超越了娱乐风,但当文化热潮退去,传统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仅凭几档节目并不能承担文化复兴的重任,深挖文化内涵还需要主流媒体引领,和受众一同从政策、传播、媒介素养等多方面合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笔者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后,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从业经验,总结出影视文艺类节目火爆的原因,也分析了编导编排影视文艺节目的核心要素,期望借技术、内容等新媒体元素,在影视文艺类节目的编排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践行媒体深度融合,提高影视文艺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