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的形象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电影的视听展现入手,探讨电影中物质形态的形象和融合精神内涵的意象的本质特征与外化呈现,阐释形象意象化与意象形象化的纠缠转换,并强调电影形象和电影意象之间同形异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任原杏 《视听》2021,(2):73-74
在影视作品中,饮食符号通过艺术创作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早已不单纯作为道具而存在,而且成为蕴含着创作者思想情感的审美意象.作为一种中国典型的饮食符号,火锅在当代华语电影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廖康林 《大观周刊》2013,(11):381-381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因此,探讨情绪调节过程与健康的关系是研究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意象对话技术能较好地调节情绪,并可治疗一些较极端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孙景旋 《视听》2023,(3):21-24
船不仅是希腊人民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谋生工具,也是希腊人民享誉世界的一种骄傲。在“希腊电影之父”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一生所创作的13部电影作品中,都出现了船舶的意象,包括邮轮、游艇、木船、帆船、木筏等不同类型和样式的船。船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大批量地出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承载着希腊政治历史的变革,还反映着希腊人民漂泊的宿命,更包含着希腊人民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铮铮 《视听界》2011,(2):80-82
去年10月,我受江苏广电总台委派赴美培训。在两周的学习中,有两位教授在迪斯尼的电影营销和推广方面很有建树,于是我努力说服他们接受了专访。  相似文献   

6.
作为驿动着后现代意识的导演,王家卫主导的影片以"找寻与拒绝"的主题书写、平凡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碎片化的情节叙事来结构影片的叙事框架,影射特定时代港人的生活意象、情感状态与审美追求,及其背后强烈的后现代表征与文化意义,某种意义上也诠释了现实生活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媒介景观: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意象研究(2000-201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7,(11):2-9
凯文林区提出城市的意象观点,城市具有"可辨读性",在城市里,我们几乎所有感官同时运作,这些感知综合起来便成为城市的意象。李清志曾对1950-1990年代台湾电影中台北的城市意象进行专门研究,但21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意象却未有专门研究。2000年以来,台湾电影在全球化浪潮、电影票房全面复兴、政党轮替引发本土精神回归、电影与城市营销和观光密切结合等背景下,形成了台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城市意象。藉由2000年至今台湾电影中台北的城市意象,可研究分析21世纪以来的台湾电影记录了台北城市由西向东轴线翻转的城市记忆,建构了不同时间、空间的台北地景,将台北打造为具有人情味、温情和在地精神的特色城市,描绘了台北的都会环境,展现了台北的人文地图,构筑了关于台北城市的集体记忆与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8.
韩鑫 《新闻世界》2013,(5):204-205
近年来,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产品悄然兴起,与之相对应的植入式营销方式也成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新宠,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形态中。本文主要以电影为研究对象,运用大众传播心理学,通过对受众认知模式和潜意识精神的分析来解决传受双方在植入式广告与其他媒介渠道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并由此探寻融入性植入式营销产生的积极心理效果,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传媒经济发展的创意营销。  相似文献   

9.
韩薇 《今传媒》2011,(4):140-141
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所产生的学科,其诞生并不晚于其他传统理论学科。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就发表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然而,虽然有众多前人的抛砖引玉和将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基础,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电影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我国发展却不容乐观。文章从电影心理学发展困境方面出发,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借此寻找能够使电影心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适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雨 《视听》2018,(11):72-74
按照审美意向的类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有自然景物类意象、人造事物类意象、颜色类意象及声音类意象等。多种审美意象类型丰富了陈凯歌电影中的意象表达形式。其最为典型的审美意象包括鱼、花朵、镜子等物,典型审美意象的设置揭示了电影深刻的思想内涵。陈凯歌导演利用非情节化叙事及情节化叙事形态将意象及电影进行表达,突出了电影独特的特点与情感。  相似文献   

11.
张倩 《新闻世界》2011,(3):119-121
诞生于战后"废墟"时代的电影《小城之春》被认为是电影叙事心理及诗化表达的典型。整部电影仅运用了四个场景、五个人物,就生动展示了战争年代男女青年矛盾而冲突的感情故事。复杂的情感纠葛、细腻的情节设置以及音响、旁白、光影和道具等的运用别具匠心,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本文将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男女主角语言中的潜对话,验证特定语境...  相似文献   

12.
一、殊途同归的内在意蕴 1.转型期的普泛心态——伤感与彷徨 小津和侯孝贤都敏锐的把握了转型期下,人们对于传统的消失的无限留恋以及内心深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带来的感伤和无奈。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基于经济变革、社会进化、媒介变迁等因素分阶段进行并逐渐加速加剧的.在不同的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碰撞、交流、影响和传播方式会有所侧重.在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流中,主要会有对立与冲突、对话或对流、趋同或融合等几种主要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大片探索的分析考察,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全球化态势和国际化环境,整合多种意识形态,传播并建构社会核心性价值体系.在永无止境的对话、对流、顺应、同化、融合中探索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解读郭风散文中频频出现的意象,探索作家心灵。早晨、太阳、蒲公英等意象是作家清亮、光明、朴实的心灵的外化,同时也反映作家创作主旨:对生活和理想的执着的审美追求,透露出作家朴素、明丽和清纯的文风。  相似文献   

16.
电影全球化正在改变现有的电影传播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全球化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遍全球.面对好莱坞的气势汹汹,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开展对话,不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模式,而应以“和而不同”为准则,发掘自身的文化品格,在与好莱坞的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7.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阐述,总结出在人物形象设计创作中意象营构的一般规律:设计的精神价值是意象营构的主导因素;设计的不同形式表现取决于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符号的取舍组合;尺度把握遵循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共同规律,即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徐璐 《中国图书评论》2023,(10):113-122
明斯特伯格率先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引入电影研究,为20世纪的电影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他将电影类比格式塔心理学的“似动现象实验”,探寻观众将电影提供的感官材料进行心理调适转化的过程。他所坚持的科学实验和自我观察相结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后世电影心理学理论研究者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彤鑫 《视听》2021,(7):89-90
在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中,乡土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参与影片的表达.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乡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当人们被浮躁和欲望裹挟时,乡土作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想象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指引人们走出困境的一盏明灯.本文从被建构的乡土空间、理想化的乡土叙事以及乡土所承载的文化想象三个层面分析乡土这一传统意象在电影中如何通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