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讨论和通过,是今年召开的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事件。当大会进入酝酿基本法(草案)阶段,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日报即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为显著的位置,发表了记者写的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费孝通的专访。在这篇专访里,费老就即将付诸大会表决的香港基本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作了高屋建瓴的阐述。专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要求记不畏艰辛,寻根究底,再现人物风貌和事实真相。《大雁情》是女作家黄宗英二十几年前精心采写的一篇获奖报告学,讲述的是在七十年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过程中,女科技工作秦官属仍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唤起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今天,如果我们从采访学的角度抚书重读,还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采访手记,透射出在采访中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律,给人以学审美之外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最好的体现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抨击社会阴暗面,针砭时弊。隐性采访不但满足了媒体的职责所在同时还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为了区别与其他的新闻报道,迎合大众的口味,许多媒体选择了别开生面的隐性采访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出的明确要求,再次显示出党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深刻学习和认真  相似文献   

5.
左平 《新闻世界》2013,(10):138-13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理所当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角。那么,如何通过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反映未来经济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讲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故事,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一篇经济新闻稿件的采编为例,对如何让读者爱看经济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7.
记者要想从分析逐日的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教益,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日记或工作日志上对承担过的各种任务作笔记。从一份记载忠实的工作日志上,你可以知道自己干了多少工作,以及为此花费了多少时间。精确的时间观念在新闻业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你本人写的私人工作日志能够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填写工作日志,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尽量简要些,只登录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你何时接受任务的,何时完成工作,和谁打了交道,并且记下他的电话号码以备今后查考。根据我自己的工作日志的记载,我可以重新描述出我当早班记者的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的忙碌情况。比如,其中有一天我写了这四篇报道,这四篇赶写的报道,每一篇都说明了新闻业的特点是处在压力下进行工作,要考虑规定的截稿时间。下面我谈谈这四篇报道的采写情况。  相似文献   

8.
人活在世上,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新闻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生活,就更少不了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可现在新闻界一说“关系”,自然就要涉及一个无法回避,又很难说清的话题——“关系稿”。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贯彻执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愈发有了说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10.
面对记者采访,个别"惹事"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文武兼施"。"文"的:动用多方面关系说情,到媒体单位公关,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下施压甚至直接使用金钱贿赂记者;"武"的:阻挠记者采访,抢设备,打记者,扣记者……如此种种,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舆论监督新闻时,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新闻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主要渠道。而采访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向采访对象提问。传统的新闻采访学教育,更多地强调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尊重对方,尽量不要提对方不愿回答或令对方难堪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然而,采访的题材千变万化,被采访者也各不相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针对一些特定的采访任务、特定的采访对象,当常规的采访方法无济于事时,不妨使用一些非常规的采访提问方法。“激将法”便是其一。以采访国际政坛风云人物而著称于世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在70至80年代曾采访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作会尤深。一个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一名记者采写的新闻,假如受众不相信是真的,哪怕是不相信局部是真的,新闻媒介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在是新闻工作者的悲哀。我们现在的报刊、电视台、电台上的新闻,真实性程度怎么样呢?应当说,比起“文革”期间的“假大空”新闻来说,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受众对我们的新闻在真实性上仍然不满意,而在我们的许多报刊上,虚假新闻仍然屡杜不绝(可悲的是,现在的许多新闻媒介,出于种种原因,越来越不敢承认自己存在失实新闻,…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从业务操作上还是从理论上,当代新闻采访都在逐渐突破新闻采访理论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框架,改革创新了很多新的方法和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生成和改革创新。本文旨在对现代新闻的采访理念进行有效的阐述和探析,并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深层研究,不断拓展新闻采访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4.
有人把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誉为“新闻哲学”,的确,书中充满了科学的哲学思辨;更可贵的是书中还提出一些重要创见。这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对于第一手材料的论证就很具有独创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历来,新闻界在谈到新闻采访时,都非常强调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真正地深入下去,采写出形式活泼、内容深邃的新闻来。然而,到底什么是第一手材料,从来还没有一个周密而科学的定义。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一手材料的理解是极为模糊的。例如有人说,我经过深入现场,亲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而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只是一些第二手、第三、第四手材料,极少能称得起第一手的。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名词上的争论问题,由于对材料第几手认定上的含混不清,就往往会给新间采访造成事实上不同程度的失真。可见,弄清采访中摘到的材料到底算第几手,这不但具有学术上、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有着积极的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万红  李浩鸣 《新闻界》2012,(9):6-9,18
当代新闻采访,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具体业务操作上,都已经突破了传统新闻采访理论的框架,发展出很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新闻采访理念的产生与突破。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的一种定义,这句话在新闻界同仁中耳熟能详.不论是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还是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无不是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加工后予以传播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主动与被动两种方式,主动者能用心发现并有所领悟,因而妙笔生花、乐此不疲;被动者却视此为应付或应酬,敷衍了事,文章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7.
去年11月阴,我路过老年义务巡逻队队长石登高的“小岗亭”时,听到大喇叭声,又看到“家庭广播室”字样,就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曾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记者,首先是社会活动家,时时处在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上。当面临采访对象时,他是以为对方服务,为对方解决问题的身份出现的,准备将对方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记者的活动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又不带任何指令性、强制性。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完全是平等、自愿的。稍有采访经验的记者,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若和采访对象熟悉、亲近,采访便会格外顺利,彼此间充满信任感,获取的材料也会充实得多。由此可见,良好的情感铺垫在采访中至关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平日所采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彼此熟识、配合默契,实在是件不易的事,需要记者有充分的准备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笔谈改进经济宣传的时候,我想起了两篇经济新闻:一篇叫《东沟县农民争购铁粮仓》,一篇叫《牛车把式开上了皇冠轿车》。(两文均见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广播作品选析》) 《粮仓》以新的储粮器具铁粮仓为线索,满含深情地赞扬了农村改革给农家带夹的深刻变化,给农民带来的丰收喜悦。从叙述看,《粮仓》原未列入作者的采写计划,《粮仓》的题材是作者在深入基层采访途中偶然捕捉到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阅评与新闻采编——谈《新闻阅评学》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阅评学>已于2010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新闻学这一新领域的专著.其出版对进一步搞好新闻工作有意义,对新闻单位的新闻阅评、新闻院校的新闻研究、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