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云南中小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关系。方法:用团体施测方法对410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进行评定。结果:小五、初二学生及哈尼族学生的道德发展得分有一致性,男、女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具有一致性;昆明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元江学生。讨论: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相关非常显著,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内化是影响其道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在线学习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教育成效愈发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对在线学习如何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尚存争议。为明确在线学习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42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经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后被纳入Meta分析,共包含5303名学生。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推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以学生类型、课程类型、学习形式和互动交流情况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仅学生类型对道德推理的调节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各亚组间效应量存在差异。据此,在线学习可以作为传统教育方法的有效补充,用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在线道德教育中应当增加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支持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敏感性,内化学生的道德伦理,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面对外部社会道德的转型变迁,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承诺和新时代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良性道德认知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与实践议题。本文探索建构高校学生道德认知的观测指标体系,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置于社会-家庭-高校的多元综合情境中,利用全国高校学生调查数据,清晰当代青年道德认知特征。基于有序逻辑斯特回归与夏普里值分解,在兼顾社会与家庭影响作用的同时,着重聚焦剖析高等教育院校影响五大教育要素,即院校组织禀赋、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师生互动、朋辈效应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中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拓展我国高等教育德育机制的理论认知,为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道德教育平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玉林 《教师博览》2023,(15):93-94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而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付诸实践。衡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标志,就是内在的观念与外在的行为相统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从而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发展阶段,道德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力求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把提高学生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最直接的目标,要着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  相似文献   

7.
责任教育应注重发挥主体——学生的作用。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的。责任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综观历史,学者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情感或学生道德感,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的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师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将德育实践活动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可参与性的环境和创设丰富的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参与、讨论与体验,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从而有效地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获得人生道德熏陶,提高其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新编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辨析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品德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辨析能力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随着自身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是:1由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沿用他人的评价标准到具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反复论证了□王天杰儿童道德发展是由他律的道德逐渐向自律的道德过渡。2由效果到动机,即从注意…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多角度、多途径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形成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3.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从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经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并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内化为道德习惯,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抓住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和手段。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途径和中间环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化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探讨学生道德情感本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情…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石远习 《教育导刊》2005,(11):35-37
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的效能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情感体验和躬身履行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自主发展的生命实体来看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的主体能动性,使之在德育过程中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养成践行道德准则的坚强毅力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基于以上认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每个职业对人们的道德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单一的、片面的考核,评定道德水平的方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全面的、公正的、公平的,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又能反映学生真实道德水平的考核方式。教师考查,学生相互评定,实践能力测验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5,(1):35-36
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在自身的道德标准的限定下,对道德现象进行识别、评价并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它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是检验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摘     
教师的教育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尽力保护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自尊表示怀疑。教育分寸,是教育道德在教师与学生接触、建立相互信赖关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集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20.
探究性道德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例研究、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式,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道德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一种道德的自主建构和品德和谐发展过程,和其他学习一样,也需要通过评价来获取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探究性道德学习评价的实施,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而且能切实促进学生道德的进步和德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