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文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当前,不少秘书写作专著和有关公文语言的专论都一致认为,公文的语言必须做到“明确、简洁、平实”.这三者确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从大量的公文作品,特别是从比较规范的公文作品(古代公文作品中的名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下达的文件)看,是否还有其它特点呢?我以为,公文的语言,既要明确,有时也需要“模糊”;既应力求简洁,必要时也可以作一些“铺排”;既追求平实,也不排斥“生动”.后者与前者似乎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却是“相反相成”的,都“统一”到更为有效的表达上来.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公文理论研究逐渐觉醒的时期,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首,掀开了古代公文理论研究的序幕.其后,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进一步发展,另外王粲、杨修、陈寿等也都有不俗见解,他们共同为南朝公文理论的繁荣做了充分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在西汉奏疏中开始出现“劝农”、“守边”等词,反映出有汉一代言兵事类奏疏中所蕴含的后勤保障思想.同时,作为大一统时期的公文,此类奏疏也在同时期文学风尚的影响下体现出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邵利剑 《文教资料》2013,(35):60-61
古代公文可分朝廷公文和官府公文两大类:前者是帝王与臣属之间使用的公文,后者是官僚或官府之间的来往公文.朝廷公文可分为“诏令”和“奏疏”两类.诏令类公文是帝王告臣属的,属王者之言.奏疏类是臣下对君王敷奏谏说的公文的总称.  相似文献   

6.
<正>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后缀比较发达。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历史悠久的,如“子”、“儿”,“头”。据我们考察,这三个名词后缀在东汉以前就已经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正式形成,而在唐宋时期则已经高度发展和普遍化。今天我们语言中带“子”、“儿”、“头”的缀化词绝大部分在唐宋以前都已经出现。例如:“孩子、姑子、妹子、孙子、妮子、驴子,骡子、雀子、帽子、袜子、衫子、孩儿、孙儿、婆儿、狗儿、猫儿、门儿、窗儿、馒头、锄头、舌头、骨头、曰头、念头”等等,就是如此。第二类是较为年轻的,如“者”、“家”、“手”、“性”、“度”,“式”、“率”。虽然它们也是汉语中古老的语言成分,有的(如“者”、“家”)有时也起着类似后缀的作用,但是它们在古汉语中并没有发展成为名词后缀。只是近百年来,  相似文献   

7.
公文是应用文的一种,国务院一九八一年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中,明确列为十类十五种.公文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公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我认为,其中语言运用,是教学的重点.公文语言,不同于其它书面语体(如文艺语体),更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因为,公文是代表国家或一定的团体组织发布的带有行政约束力和法定强制性的文书,具有宣布和传达政策法令、指导工作、报告或请示有关事项的作用.所以,较其它文体来说,公文产生的社会作用是直接的,效  相似文献   

8.
<水经注>中的程度副词可分为五类:表极度、表甚度、表比较度、表微度、表几近度.通过分析该书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可以反映魏晋时期副词的发展,对研究中古汉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魏晋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和布局之中的圆润和谐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也奠定了书法“尚韵”的传统.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魏晋时期的众多书家也分别有自己鲜明的艺术创作主张,书法的审美性突出,书法逐渐走向自觉期,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0.
浅论公文语言的简明性陈利加《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草拟公文应该做到“情况确实,观点明确”,“文字精练”,“篇幅力求简短”。语言简明是公文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公文载体的语言,其运用不仅受到语法规则、规范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写作主体、写作客体...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魏晋士人不仅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自然和社会,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妇女,对妇女的存在及其价值予以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在《世说新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阮籍为代表的“唯美”观;以阮咸、苟粲为代表的“唯情”观;对待寡妇问题上的同情和宽容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士人在妇女问题上的进步观念,不仅强化了魏晋时代的“解放”气息,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妇女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刘琍 《文学教育(上)》2008,(21):120-121
公文在语言表现上素来以追求朴素平实的风格而著称,加之写作中以理性思维为主,便给人一种印象:公文的语言只需要把事情陈述清楚明白即可,无须所谓“文采”,并且一提到文采就会与文学性表达里的“抒情”划上等号。这样使得不少写作者在写作公文时不愿,也从未想过在“文采”上下工夫。这样写出的公文往往言辞呆板、平淡肤浅,不要说受文者不爱读,就连自己读来也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3.
"羽毛"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在斯瓦迪士(M.Swadesh)的《百词表》中居第36位(feather),考查魏晋传世文献,研究魏晋时期"羽毛"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羽毛"语义场共有5个成员:羽、毛、翮、翰、翎,代表词为"羽"。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以农牧业为重,其他经济族式虽然存在但记载较少。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86幅农副业和手工业壁画,透视出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庄园内部的社会生活、等级制度以及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封建庄园内部事无巨细、分工明确、“闭门为市”、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研究河西地区经济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转发类通知是公文通知之一小类.其文本形态在形武和内客上都具有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主要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等法规性文件以及长期以来人们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惯例所决定的.它主要表现为:外在机构的模式化,内在机构的条理化,语言运用的程式性.  相似文献   

16.
姜永飞 《文教资料》2013,(35):71-72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诸葛亮的《出师表》可以说古代公文中文采运用比较突出的,在实现了语言传情达意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也颇为讲究.而现代的许多公文却单单为了追求效率,语言逐渐僵化,没有可读性,无法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公文的社会功能也会大大弱化.本课题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介绍当代公文文采不足的现状并探索其原因、说明文采在公文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找出现代公文增加文采已作出的努力并针对现代公文写作现状对如何增加文采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是朝代更迭频繁的一个时间段,巫医之职到了魏晋时期进一步出现了职能的分工。“巫”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战事占1、以及治病救人,而“医”则趋向科学化的治疗疾病,并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文献记载情况可以看出魏晋战乱时期的“巫”“医”分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押",是中国传统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公文的处理者在处理好的公文上签署处理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为。"押"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并不一致,早期主要指签署处理意见,魏晋后主要指用草书署名。唐时出现署名用的"五云体",故又称"花押"。"押"一般得亲署,后来也有刻印为之者。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释了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多篇浪漫诗文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从语言意义及文化发展来看,“狂”是个内涵丰富、极具生命力的词语,最早体现在哲学人道领域,先秦至魏晋时期,“狂”多用于人;唐宋时期广泛进入审美领域;明清尤其是晚明时期,“狂”在思想史和美学史上达到高潮。本文试将历代有关“狂”的各种论述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明确这一久被忽视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