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不进步甚至退步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小学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  相似文献   

2.
在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呼吸困难期”,或“困惑期”。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呼吸困难期”。其主要表现是:怀疑自己、迷茫困惑、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此种状况轻者的学生,会出现困惑和迷茫,此种状况重者的学生会出现怀疑自我、气馁、自信心受挫,从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厌学,从而放弃学习,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5.
梁安武 《考试周刊》2012,(50):69-69
在刚结束的小学升初中的毕业考试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心里颇感欣慰。但回想起大半个学期来的紧张复习,我仍心潮澎湃。这是因为在紧张复习中学生们时常出现的"高原现象"(即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让我对学生们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大考"小升中"心怀余悸,忐忑不安。这种"高原现象"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即所谓的“题海战术”)、厌倦的心理。对此,我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我在总复习中.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等、后进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我认为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工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复习,知识得到巩固,数学能力得到提高。二、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现象”。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高原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怀疑自己,迷茫困惑,上课元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此种状况轻者会出现困惑和迷茫,重者会出现怀疑自我、气馁、自信心受挫,从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厌学,从而放弃学习,后果不堪设想。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我国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曾把这一时期称为“脱换期”。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和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据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7.
很多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考卷时经常埋怨学生出错,无形中把这种反复考反复错的现象归咎于学生身上,殊不知是自己在试卷讲评时,忽视了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有效引导,结果只能是造成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错误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自然会出现“屡错屡做,屡做屡错”的怪现象。试卷讲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再次调整、强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提高。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把试卷中学生的错误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他们能力发展的阶石。  相似文献   

8.
对考试而言,学生的“考”只是前奏.考试目的的实现关键在于考后的“评”.因而试卷讲评课应看做是考试的延续.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效果甚至总复习的质量.但在初三复习阶段,学生“屡错屡做,屡做屡错”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益是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本文提供了另一种教学方法:“错解讨论法”,其目的是训练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与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老师讲上句。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接下句;老师讲到兴致盎然处,有的学生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课堂炸了锅。让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出现了教学中的小失误,有的学生便在下边大声嚷:“错了!错了!”……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精髓”,是学习对象提升技能的“台阶”.学生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案例的进程中,由于认知缺陷、技能较弱、素养较低等方面的“瑕疵”,导致学生出现不同形式的错误解题情况.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知识及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关注认知过程和学习方法,树立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高中生在问题解答进程中,虽然认识到了问题解答方面的“缺陷”,但“屡错屡改,屡改屡错”已经成为高中生数学问题解答中时常出现的情况.学生做题时出现解题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自己学会“认知”、“研究”存在的错误根源,找出隐藏在自身不足的地方,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错误问题的能力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错题管理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重要内涵.有鉴于此,本人现从三个方面就培养高中数学错题管理能力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2.
很多教师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时发现,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解题时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也容易出错,而对于综合题又缺乏一定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束手无策,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在初三复习期间,学生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常开小差;作业训练时,常抄错题目或丢三落四;对一些典型错误屡犯,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  相似文献   

13.
黄博 《江西教育》2023,(19):60-61
学生的“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触发器”;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学习毅力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双减”时代数学教学的必然诉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  相似文献   

14.
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导致学生出现“听得懂,想不到”现象。重视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会思考”的方法和程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化解“想不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导致学生出现“听得懂,想不到”现象。重视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会思考”的方法和程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化解“想不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高考复习检测.中,常遇到学生多次出现相同的基础知识错误,如忽略函数定义域,忽略导函数为零是函数的极值点,忽略数列是特殊函数,忽略直线方程斜率不存在的情形,甚至随意合并函数单调区间等。而这些都是教师教学中多次强调的重要知识点,为什么学生还屡做屡错呢?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止学生再次出现类似失误呢?  相似文献   

17.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 :“差错人皆有之 ,而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面对学生数学作业中的错解 ,笔者要道一声 :“且慢 ,引导‘正解’就从珍视‘错解’开始 !”1 不要轻易地把学生的错解“全盘否定”对数学作业的批改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 .此法操作简便 ,却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 ,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面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解 ,不分青红皂白仅以“×”来评判 ,学生的思维火花可能就此熄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能就此…  相似文献   

18.
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了三年高中数学不知道函数定义;数学的作用是“考大学”。上述两种现象说明学生不喜欢数学,不懂数学,不欣赏数学。数学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毫无趣味的,却又不得不去接触和利用的工具,甚至是心理挫败的开始,自卑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及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学习成绩和能力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甚至有些下降,这种进步的停滞现象就是所谓“高原现象”。一旦这种现象产生,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解决,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会给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  相似文献   

20.
秦勇 《小学生》2010,(12):32-32
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够“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据此,老师可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